close

電影裡有些角色,人們不會稱之為悲劇英雄,因為為了稱職地扮演好可以隨時踢掉的身分,他們通常不能太搶鋒頭。這些角色常常是會讓觀眾憤慨“笨蛋!你怎麼還不覺悟!“的人。

肯洛區 1998年的《我的名字是喬》,就讓這樣的角色站到聚光燈底下。好結局嗎?Do they ever? Does HE ever?不過當然, 當你看見飾演片中喬卡文那的彼得木蘭,我想很少人會對他的不幸不為所動的吧,對吧?

是個成功戒酒的失業青年,他有個小小的,幾乎慘不忍睹的生活,但是似乎有什麼正面的東西支撐著,或許是他的信心,或許是他相信一切將會好轉。然而,他的信心很快就受到巨大的考驗,而打從他揮別酒精痲痹的日子以來,一切似乎只有越來越糟。

他定期參加戒酒聚會,「我的名字是喬。」, 然後他會跟大家分享他戒酒的經驗,以及他對未來的期待。他訓練一支簡直是笑話的足球隊伍,贏球的機會根本是零,聽到警察臨檢敲門,參加奧運短跑的潛力反倒馬上就被激發了。他愛上一個美麗的社工,但是對方卻無法了解他那個,已被貧窮、酒精及藥物支配的世界。

當他決定兩肋差刀幫助好友解決和地方藥頭的糾紛時,事情開始變得無法挽回,讓好友站街招客?還是讓好友更容易沈溺於毒品中?如果有兩千英鎊一切就好解決了,可是偏偏他X的哪裡來的錢啊!


"Some of us don't have a choice. Some of us don't have a f*cking choice."


要說到最近很風行的素人演員,大家大概都要一起轉頭看著肯洛區(假如他在場的話,that is),比如說片頭的AA meeting裡,除了之外,其他人可都是貨真價實的成員喔,哈哈,AA裡的第二個A好像不奏效了。順帶一提,在他說「我的名字是喬。」之前,我心裡一直在想咦?德國配音?

《我的名字是喬》1998年於坎城影展放映,台灣是第二個播放的國家喔!他得獎及提名的記錄一樣很可怕,於19981999年間,共有十二個得獎和十個提名,得獎計有 Bodil獎最佳非美製影片、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英國獨立電影導演、最佳英國獨立電影和最佳英國獨立電影劇本、坎城演展最佳男主角、帝國獎最佳英國演員、倫敦影評電影獎最佳新人、波蘭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羅柏獎最佳非美製影片,以及Valladolid國際影展觀眾獎、最佳男主角演和Golden Spike

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比想像中的還要隨處可見,只是有時當我們先入為主地解讀陌生人時,我們就無法了解他們的無助和無奈。達爾文主義者和社會菁英,那些一出生就有自己的教育基金,或者那些成長過程中,總是確信家中的某個角落總會有錢的人,對此片大概永遠都無法了解其奧義吧!當然,對剩下的我們而言,這部片恐怕只有讓我們更想死而已。但是與其說Loach批判社會問題被輕忽,倒不如說本片是一部探討同情及人性的電影,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裡,都會有那麼一點點光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