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rin老師問:「還有什麼理由導致我們不願意寫自畫像呢?」其中一個長得清秀又漂亮的女同學舉手回答:「有時候,可能是感到丟臉,我意思說身體和長相方面(physically)。」接下來,老師問她為什麼感到丟臉,女同學回答,因為她有一對招風耳。隔壁的男同學接著搭腔,他也不滿意自己的耳朵。

 

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感覺自己鼻子太大、臉太圓、身材不夠苗條等抱怨,在青少年的對話中,是很普遍的。尤其對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來說,這是他們生理與心理變化最快速時刻。而對自己身體的種種不滿,或許僅僅是表徵,背後還有一個更深的發問自我價值的追尋與身份定位的歸屬。

 

人們無法停止追問自己生存的意義究竟為何?所以我們問自己:「少了我,會有什麼差別嗎?」,之所以有如此疑問,是因為內心深處渴望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期盼在同中求異,來凸顯自己的獨特之處;卻又在異中求同,渴望在群體中找到被認同的安全感,這真是個有趣的矛盾。Marin在電影的某個段落指出這個矛盾性,當一身黑色裝扮,帶著哥德式風味的(gothicArthur在全班面前為自己的風格辯護時,他強調其他同學應該尊重他獨特的裝扮品味,並且他認為這樣可以凸顯他的獨到之處,與其他人不同。接著Arthur說:「通常像我一樣哥德風格的人比較黑暗」。老師便問他:「這不是有點矛盾嗎?你說你們這一群人『不一樣』但同時你們又『一樣』,表示你們是『一樣不一樣』?」這是值得玩味的段落。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說,人是「社會動物」,無法長期獨處。期待與他人區分,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或避開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另一方面,又無法將自己孤立於社群之外,努力在特定族群間爭取認同,甚至從中取暖、安頓。若我們尋見自己最美麗、真實與夢想的起飛處,且在人際互動的相處中學習社群秩序,砥礪出真誠與最美麗的自己,便能在人群之中找到自身的安頓與獨特。如我曾經一位經濟學老師所說「我們都很獨特……就像大家一樣」“Nous sommes uniques, comme tout le monde.”這看似矛盾卻又非常合乎邏輯的話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創作」,這是個令人歡喜且值得感恩的事實。珍愛自身的獨特與美好,也以同樣的從容珍惜身邊人的美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