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紀實攝影家和電影導演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繼1996年的傑出紀錄片《非洲,你還好嗎?》之後,又費時十年,走訪法國南部一個山區農村的數家農民朋友,製作了一部令人動容、尊敬的紀錄作品《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
法國著名紀實攝影家和電影導演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繼1996年的傑出紀錄片《非洲,你還好嗎?》之後,又費時十年,走訪法國南部一個山區農村的數家農民朋友,製作了一部令人動容、尊敬的紀錄作品《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
在影片播放之前,原本以為會看到法國普羅斯旺地區的葡萄園,充滿美酒、美食與陽光歡笑的農莊生活,或者侯麥電影裏,一群聰明睿智、舉止典雅的男男女女在優美的山坡果園一邊漫步一邊抬槓。
可是等到影片播放不到十分鐘,我就明白為什麼由雷蒙德帕東導演的這部記錄片會囊括2008年歐洲主要影展的各種大獎,雖然畫面與構圖如預期的副有詩意與真實所帶來的感動,但是其中那種因為感同身受的人道情懷以及直視時代變遷的勇氣,難怪在法國知識份子中引起廣泛地討論。
雷蒙‧德帕東費時十年的新作,走訪法國南部一個山區農村的數家農民朋友,剪輯出這一部令人動容、尊敬的紀錄片。他的訪談對象,有高齡88歲仍每日牧羊的老農,有承接長輩農務、認真工作但並不快樂或有代溝的中年農夫,也有對務農具高度熱情、但因經濟因素不得不放棄計畫的年輕世代,以及不愛城市和唸書、未來想跟父母一起務農的小男孩。
德帕東本人出身農家,對農人與農鄉一直感情深厚,但對他們又有著某種愧疚,覺得「背叛」了自己的出身。他的贖罪方式,是優美而深刻地拍出這部影片,讓觀眾看到農民質樸堅韌的質地,與他們當前面對的問題。影片原名《現代生活》(La Vie Moderne),揭示了紀錄者要賦予作品的意義和問題意識。影片雖然用了佛瑞的《輓歌》為襯底音樂,但德帕東在一篇訪談裡,態度清楚地強調,他並不打算拍一部關於「消逝中的農村」、或「最後的農人」、或「遺世獨立的世界」這類充滿懷舊、傷逝味道的感性作品。影片裡的農村與農民,是當今的、甚至未來的一種生活態度和選擇。
導演的提問誠懇但尖銳,並不想創造一種農民生活簡單、知足常樂的假象。他讓受訪者直面鏡頭,陳述各自面對的困難處境,或對農務的熱情與堅持。在優美緩慢的運鏡和對話裡,做為台灣觀眾的我們,有足夠的空間思考相關農業問題,也可以同時反省:為什麼我們創作或閱讀影像時,總是這麼害怕問題意識,而非得慣性地躲在一種溫馨、浪漫的情節或感覺裡,才感到「安全」。
在所有藝術家類型當中,報導攝影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品種」。他們可以接受「下單」:任何地點、任何事件,什麼人物或事件都能夠拍攝,能夠在極度不自由的環境下,尋找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身為法國南部山區偏遠山區農民的兒子–雷蒙‧德帕東,16歲離開了父親的土地,逃離「農民」這個原本應該屬於他,也讓他覺得羞於見人的行業。他成為法國目前最重要的報導攝影家與紀錄片導演。足跡踏遍全世界,拍攝過律師或法官的審案過程、法國總統大選、精神病院、狗仔隊、非洲人民與沙漠…,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美術館舉辦攝影展與影片回顧展。他的攝影作品常給人一種距離感,莫名的焦慮與迷人的孤寂,一種深深被拍攝對象所吸引,卻又極力想逃脫的矛盾情境。在他所出版的攝影集當中,經常伴隨著他在攝影過程中的筆記。其中,細膩、多角度地反覆闡述自己拍攝時的思考過程,他對自己所處位置的焦慮,因無法改變鏡頭下殘酷事實的不安,還有他對傳統報導攝影美學的抗拒…。也因此,他的攝影心得成了所有研究攝影理論的人必讀的書籍。無論在攝影或紀錄片領域,他都是一個少見的創作者,一個懂得如何將自己的創作困境與被拍攝者處境疊印在一起的影像工作者。
【 各 界 好 評 】
「動人的紀錄片!傳遞出溫和徐緩卻清楚深刻的諷刺性。」~《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
「坎城影展首映後全場觀眾起立鼓掌,久久不散!極其特殊的電影視覺手法,充滿著同理心與人道關懷。」~《Variety(綜藝週報)》
「一部溫暖深情的電影!描繪著一群白髮茫茫、沉默寡言的老農人們,如何堅守在他們辛苦的工作崗位上。宛如一首輓歌,唱著他們逝去的青春;每個畫面好比一幅幅雋永細緻的人物畫像,如同一封情書般美麗感人。」~《Hollywood Repo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