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鬼影評】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8850.jpg 

昨日(2/17)下午電影《我和我的小鬼們》在北一女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校園特映會,吸引了滿滿的學生搶先觀賞這部被譽為影史上最佳教育電影的鉅作,會場座無虛席,主辦單位也特定請到文化學者郭力昕教授出席跟大家分享他的觀點,超有想法的北一女學生,在觀影後也搶著發表她們對電影的感受,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學生們如何看待這部金棕櫚佳作吧!

梁同學:「超真實,不像一班電影,真是不可思議!」

王同學:「多元地呈現世界上教育的共同問題與衝突。」

陳同學:「從教育問題著眼,卻能引發多方面的討論,非常值得深思!」

尤同學:「描寫上課的情形很細膩,眾多角色的對話也可以透露出很多社會問題,很值得我們從中挖掘並深思。」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我的小鬼們》,今年最真實、最純粹的娛樂電影,以生動戲謔的課堂對話,醞釀出暗潮洶湧的情感互動,128分鐘毫無冷場。羅宏.康特不虧為最犀利的社會動態觀察家,即使是世界上最挑剔的影評,也無法不多看他一眼。” ~《綜藝週報》(Variety)

 

《我和我的小鬼們》是我所看過最棒的教育電影。” ~《紐約觀察報》(New York Observer)

 

《我和我的小鬼們》尖銳地挑戰你所不敢正視教育體制中的危險與陷阱,全片在導演康特精湛的手法下逼真且緊湊萬分,環環相扣的劇情張力更在結尾時徹底引爆。” ~《洛杉磯週報》(LA Weekly)

 

毫不媚俗地描繪人性,並且處理潛藏在人們心理層面中的複雜情緒。《我和我的小鬼們》-頂尖極緻的藝術表現。” ~Eye Weekly Toronto

 

《我和我的小鬼們》是部探討當代法國身分認同的電影,既純熟又睿智,片中一群小鬼們經由五花八門的交談、溝通與爭執,映照出小鬼轉換成為公民的過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教育電影,看完之後只能以「震撼人心」、「嘆為觀止」來形容。師生間的精采攻守展現了不輸真正議事殿堂的政治運作的機制,藉由課堂上對於教育、宗教、種族、人權、民主議題的涵攝,達到一種真正對等地位的高度,讓電影的折衝呈現出強勁無比的力道。」~影評人 彌勒熊

 

「我很驚訝,在一間法文課教室裡師生的舌槍唇戰,像是兩個世代的觀念肉搏戰,也是師生殘酷的權力鬥爭場。我很希望,在台灣被教改改到無所適從的老師、學生、家長,來看這一部人類教育史的寫實縮影,然後再思考台灣教育的未來。」~14堂人生創意課》作者 北京大學創意課程老師 李欣頻

 

「要瞭解什麼叫做「教育現場」的新進教師,請來看這部影片!已經在「教育現場」打滾多年的資深教師,更要來看這部影片!本片具體呈現當老師與學生在教室面對面之後,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不誇張也不掩飾,純粹是事實。而同學要不要來看?當然要,你要來找你自己與你同學在電影中的身影,畢竟你的青春歲月都要在教室度過。」~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陳儒修

 

「導演放棄一般劇情片的元素,以減法將所有戲劇元素封閉在學校及教室的四面牆中,卻製造出加分的戲劇效果。藉如此簡約的空間讓年輕演員即興自在迸發,戲劇張力從一開始到最後幾無放鬆,丟出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大課題,而是在各種理論、各種思想、各種說法,彼此對立衝擊下 如何拉高到一個高度,找到圓融的解決方法。」~影評人 曾偉禎

 

「難以想像一部鏡頭不出校園圍牆的電影,卻讓我們看到了這麼多重的人生。全新品種的校園電影,指出了比升學更複雜的難題;教室內的驚人場面調度,見證了導演不凡的功力。」~影評人 聞天祥

 

「新鮮有力的『真實電影』美學,帶領觀眾親臨教室現場,領教學生們令人喘不過氣的連番逼問,再對照出身為老師的深深無奈。沒有好人或壞人,任何一個角色都讓人同情,任何一場爭吵都讓人難下判斷,只能啞口無言----這就是一部好電影的重要特徵。」~新銳導演 侯季然

 

「在一位男教師與全班中學生唇槍舌戰的上課風景表相以外,學生彼此也互相不滿、合縱連橫、恩情仇和嬉笑怒罵間,政治、社會、歷史、性別、性偏好、種族、教育體制、宗教、多元文化、語文、文學,本片全都照顧到,都有深刻反省辯證。台灣所有的父母子女,所有的教師學生,人人都應該看而又充滿情趣,毫不說教的一部傑作。」~影評人、電影學者 李幼新

 

「《我和我的小鬼們》真的很寫實,幾乎可以說這是我看過所有關於師生衝突的電影裡最有真實感的一部。這部電影能幫老師們打氣嗎?嘿嘿,不能。這部電影能做學生的更體諒老師嗎?未必。但學校是某種程度社會的縮影,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可以找到人在複雜為難的處境裡的立身之道,以一點都不誇張的形象展現一個平凡人站在一個高度責任的位置上時所能盡的力量的可貴。」~名作家 成英姝

 

「一所在市區內的學校,打球、課間休閒都在水泥地上活動,當球與球的傳遞,正是學生間、師長間、學生與導師的互動、甚至是家長日的對談,沒有絕對的觀點,而是如同圓形球面,每滾一次,都是一種面向。」~作家、影評人吳孟樵

 

「羅宏康特維持一貫對社會現狀的細膩觀察,配合精準的場面調度與細膩剪接,加上演員自然排練到近乎紀錄片式的寫實魅力,《我和我的小鬼們》鏡頭僅在教室與校園間遊移,就足以直指現今教育制度的盲點,沒有偏袒任何一方的歧見,飽滿呈現深鑿力度與寬容觀點。」~影評人 塗翔文

 

「語言來自於文化、來自於生活,相較於《我和我的小鬼們》一片對白的真實強悍,我們或許總算可以理解為何當代的「有聲片」,會有那麼多對白淺薄無力的「默片」。」~台大外文系教授 張小虹

 

《我和我的小鬼們》可以發生在世界上任何的課堂裡,我相信所有老師都會產生極大的共鳴。這是部關於「權力掙扎」的影片,老師想要做到如《春風化雨》那般完美,但學生無法認同老師好的一面,影片非常公平,公平到沒有認定哪一方是對的,雙方都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中,情節充滿了生命力、精力,卻也彌漫著恐懼與挫折。導演巧妙地避開老套的劇情發展,一頭鑽進永無休止的爭執中,讓我們更了解這群小鬼,影片暗喻多過於說教,容許我們認同多元的觀點,具有不可思議的神祕說服力。~美國廣播公司(ABC)重量級影評人Roger Ebert四顆星滿分推薦

持續累積中...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我的小鬼們》可以發生在世界上任何的課堂裡,我相信所有老師都會產生極大的共鳴。這是部關於「權力掙扎」的影片,老師想要做到如《春風化雨》那般完美,但學生無法認同老師好的一面,影片非常公平,公平到沒有認定哪一方是對的,雙方都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中,情節充滿了生命力、精力,卻也彌漫著恐懼與挫折。導演巧妙地避開老套的劇情發展,一頭鑽進永無休止的爭執中,讓我們更了解這群小鬼,影片暗喻多過於說教,容許我們認同多元的觀點,具有不可思議的神祕說服力。

by美國廣播公司(ABC)重量級影評人Roger Ebert-四顆星滿分推薦

原文網址: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90204/REVIEWS/902049991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到年底,就是各大獎項、各媒體、各影評人為過去一整年的電影打成績的時候。國際知名的紐約客雜誌特約影評人David Denby選出了2008年他最中意的十部佳片,《我和我的小鬼們》當然名列榜單裡,看來小鬼不但征服了法國人的心,連向來引領潮流的紐約客們,也對他讚譽有佳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完整榜單吧!

“The Class”: a smart, cocky teacher in multi-ethnic Paris takes on a class of turbulent ninth-graders, who then come back at him hard. Essential.

“Defiance”: An inspirational story, told with a maximum of physical detail and a minimum of rhetoric, about the three Bielski brothers (including Daniel Craig), who kept twelve hundred Jews alive in the forest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Byelorussia.

“Rachel Getting Married”: Excruciating to get into, but, once you become accustomed to Ann Hathaway’s high-wire performance and the jiggling camera style, very rewarding.

“The Wrestler”: Blood, suffering, and nobility at the lowest rungs of professional wrestling, starring Mickey Rourke.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Woody Allen’s take on American girls living abroad in complicated Old Europe; sunshiny, art-loving, melancholy.

Wall-E”: Apocalyptic dismay and social satire mixed into one; Pixar’s most ambitious animated film yet.

Milk”: Buoyant biopic with Sean Penn’s body- and soul-transforming performance as the gay-rights leader Harvey Milk in seventies San Francisco.

Trouble The Water”: An African-American woman remains in her New Orleans house during Katrina with a portable video camera; first chaos, and then reassertion of personal will.

“Revolutionary Road”: The ultimate suburban-despair-in-the-fifties movie, from the Richard Yates novel, with Leonardo Di Caprio and Kate Winslet fighting at full tilt.

I’ve Loved You So Long”: Not a great film, but a great performance from Kristen Scott-Thomas as a woman who has committed a terrible crime and then returns to French bourgeois society.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透過影像說話,但卻有太多的電影影像連話都說不好。從《英雄》到《赤壁》一堆超級大片,提供了一拖拉庫「經典爆笑對白」,在茶餘飯後和網路間廣為流傳。

在最近這波由《海角七號》帶動的「新國片運動」中,讓人耳目一新的關鍵之一,在於生活語言作為一種電影影像魅力的再度出現。《海角七號》裡幸虧有副線的代表會主席、茂伯、水蛙和馬拉桑,他們神靈活現、生猛有力的在地口語表達,詼諧傳神有力道,才讓主線的今昔中日愛情故事變得沒有那麼矯揉造作、那麼多愁善感。《囧男孩》裡也多虧有騙子二號那種無厘頭式「肯尼和芭比玩親親」的童言童語,才讓騙子一號那種異次元幻想世界的矯情描繪,變得無傷大雅。

法國校園電影 尖銳真實

最近一部在生活語言機鋒上最為出類拔萃的電影,則非甫獲今年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我和我的小鬼們》莫屬。該片由法國中生代導演羅宏康特執導,根據作家佛杭蘇瓦.貝加度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敘述一位巴黎初中的法文老師,如何與班上二十幾個來自不同族裔背景、正值青少年反叛期的學生互動。影片絕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教室的課堂,老師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針鋒相對、咄咄逼人,以此開展出當前法國多元文化、族裔認同、移民家庭、教育體制的諸多糾葛與難題。

《我和我的小鬼們》完全不同於傳統溫馨感人的「教育電影」,不論是早年《萬世師表》、《吾愛吾師》、《桃李滿門》強調如何以愛的教育,啟發感動冥頑不靈的學生,重新燃起希望,邁向積極的人生,或是晚近略具批判性卻一樣人道主義的《春風化雨》、《我的左派老師》或是索性走超偶路線、反町隆史主演的《GTO麻辣教師》,沒有一部片像《我和我的小鬼們》把課堂拍得如此這般尖銳而真實,老師是曾經當過中學老師的原著小說家本人飾演,學生是甄選出來的法國中學在學學生,明明是劇情片,卻有紀錄片般的真實撼動力道。

而該片之所以如此「劇力萬鈞」的真正關鍵,在於課堂中師生的語言交鋒,既是生活的語言,也是知識的語言,既是理性的辯論,更是情緒的激張。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卻有超驚人的兩千多句台詞,但卻句句引人入勝、「句力萬鈞」。而導演的成功,正在於沒有讓這部充滿尖銳對白的電影,淪為一部用聽而不是用看的電影,而是成功透過鏡頭角度的切換與剪接節奏,讓對白語言與鏡頭語言完美的搭配,讓觀眾就像坐在教室裡實際參與了這場集體對話,一樣興奮、一樣激動、一樣開始滾動思考。

課堂生動對話 「句」力萬鈞

《我和我的小鬼們》之所以如此具撼動力,不是靠著敘事情節或戲劇性高潮,而是靠著課堂中如此生動的「對話式」教學,以語言的「摩擦生熱」作為知識啟蒙的基本訓練,以逼問詰難、激發思考的「蘇格拉底式對話」,讓「教育」回歸其字源所寓意的「導引」,兩千多年前希臘城邦的雅典學院如是,兩千多年後被法國政府列入優先教育區的巴黎中學亦如是。

語言來自於文化、來自於生活,相較於《我和我的小鬼們》一片對白的真實強悍,我們或許總算可以理解為何當代的「有聲片」,會有那麼多對白淺薄無力的「默片」。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文章引用自【2008/11/10 聯合報】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化的時代,台北也有越來越多「外國人」出現,似乎種族的融合已經稀鬆平常,甚至連我自己都覺得,如果去法國唸書,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的,但是看完這部電影時,我現在有點擔心了,雖然去過法國的朋友說那是區的問題。有一次跟法國交換學生朋友出去吃飯的時候,我們互看了對方一陣子,她忽然伸出兩手把她的雙眼拉直,對我說:「我是台灣人。」(意思是:我的眼睛很小)又說「在法國,我們叫你們『petits jaunes』。」(小黃)我愣了一下,問她那是歧視還是好玩,她說那只是好玩,但是我跟她的接待哥哥都覺得好像不是這麼簡單。

 

這部片也勾起我一些回憶,之前一直對種族的問題很有興趣,所以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街頭日記」,書中寫的更詳細,在美國加州長堤的青少年,連上下學都不確定自己的死活,下公車要隨時左顧右盼不是看紅綠燈或車輛,是看持槍和自己種族的人不同莫名的追殺。在片中,色彩繽紛的學生互相攻訐,又針對「白腳」老師提出了一大堆有關種族的問題,好像他們不說別的種族的壞話,他們就是白癡,沒有找機會痛罵對方,以台灣學生的角度來看說這麼多就是很白目了。

 

班上辯論足球的時候,摩洛哥裔的Nassim一開始只是平靜的想要表明他們國家球隊很棒,卻引來越來越多的攻訐,幾分鐘後,同學把自己的背景都帶到了班上,活像一場未正式宣戰的小型戰爭,連我們以為黑人都會是彼此的好兄弟的,Carl大猩猩和Souleymane互罵都讓我們跌破眼鏡。在法國,因為膚色的不同,他們的身份是法國國民,但是長相和名字透露出他們的祖先不是法國人。到這裡,影片才不免讓我想起前幾年,我還是國中生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因為都是台北人,家裡都「信奉」所謂的「藍」黨,而我家裡之前是「綠色」每當上公民課或歷史課談到政治時,就有一大多的瘋子出來嗆聲,這時我就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是少數,我不能說話。所以在台灣,好像也有種族歧視的現象,因為藍就是外省,綠就是本土,愛台灣。雖然台灣的種族接納度好像已經很高,還是可以看到某些不明顯的歧視,像那些亂用上課時間不想上課,亂找藍綠話題的學生。坦白說,自己也不太喜歡自己說父母或祖父母是從大陸來的人,因為他們讓我覺得不純正,雖然我媽媽也有一半的大陸血統,好像種族歧視是注定免不了的了。

 

之前的巴黎暴動,持續十多天之久,是因為種族及貧富差距,和法國政府對外來移民福利的減少。有一篇報導還寫道他們只要是在履歷上名字看的出來是阿拉伯裔或其他,就先刷掉,連面試機會都不給,「社會上,Ali或是Rachid是不可能和AlainRichard享受一樣的機會。」同樣的,泰國人到台灣工作的,是否就只能當在工地裡扛重物,每天衣服髒兮兮的「泰勞」。我手上帶了一條泰皇生日時泰國人民都買來的橘色手環,泰國的朋友送的。每當有人問我它的來源時,我都興高采烈的再說一次,得到的卻有很多都是以厭惡的表情再問我幹麻戴它。還有一次在南部旅行時,我在一個餐廳看到兩個小妹妹,長的非常可愛,但是膚色好像不太樣,問了問姐姐,才知道她們的媽媽是越南人,我覺得這樣也不錯,沒有必要他們受到歧視阿!因為泰國、越南,不管哪一國來的,他們也都把自己國家的精神帶過來,例如他們比我們勤奮,還會是說超過一種語言的人呢!我们有什麼好覺得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By: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 家婷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