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香
趙德胤說話生猛直接:「像我這種出身,首先要生存,不可能對藝術、電影有興趣。」 他十六歲就離開貧瘠的滇緬邊境, 到臺灣打工讀書尋找出路。不期然走上電影創作之路,他終究要回歸故土,看望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用影像呈現底層人民的掙扎。趙德胤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冰毒》,用生猛的鏡頭,直觀一對鋌而走險運毒的男女,讓世人逼視緬甸社會的嚴峻現況。《冰毒》沒有劇本,只依照趙德胤的筆記隨機拍攝,因為資源極度縮限所以簡省,整個劇組七八個人在導演的家鄉臘戌(位於緬甸東北方近中國邊界),以打游擊的機動方式,躲過軍隊盤查索賄,捱過生理心理磨折,用十九天拍攝完成。趙德胤徹底實踐「獨立」製片的精神:他隨時有心理準備,萬一劇組在臘戌因水土不服生病,全都倒下無法作業,他一個人也能獨立拍攝,用現有的資源做出最好的成果。而他確實做到了。
目前分類:影評+好評推薦 (5)
- Jul 31 Thu 2014 16:53
【影評】《冰毒》:出路難尋的生存狀態
- Jul 16 Wed 2014 13:08
【好評推薦】《冰毒》 旅人視線以外的緬甸風景
《冰毒》 旅人視線以外的緬甸風景
【功夫胖達╱文字工作者】
我的緬甸朋友Soe曾經是個三輪車伕,我便是在仰光鬧區搭上他的三輪車,才認識他的。他對我說了好多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多半扣連著「錢途」——他如何想方設法賺錢,讓自己和家人有好點的生活。
他帶我到他的家。那是個僅能棲身的簡單木屋。雖離仰光不遠,僅僅搭船渡條河的距離,但卻已無水無電無柏油路,他租了台腳踏車載我逛,但我寧可走路,因為這路顛得我屁股發疼。他的人力車,也是向這個腳踏車店租的,租金聽起來雖不算太貴,但他一整天卻很難掙得到這錢。問他為何要做這辛苦活?他回,這已經是他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
Soe英文流利得像個老外,對世界有觀察和看法。但他是仰光的三輪車伕,而他說這是他唯一能找到的好工作。
- Jul 16 Wed 2014 12:56
【影評】明周《冰毒》: 強大的寫實力量
《冰毒》: 強大的寫實力量
【設計/戚心偉】
《冰毒》是來自緬甸、在台灣求學並展開拍片生涯的年輕導演趙德胤,繼《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之後的最新劇情長片,也是他至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和前2部一樣,緣起於自身身分的故鄉經驗,他把眼光聚焦於將台灣視為攢錢福地的泰緬邊境,捕捉那些突破國籍界線、種族藩籬,吃力地為生活基本需求而拚命掙扎的人。《冰毒》看似是他3部作品以來,與台灣的實際距離最遙遠的一部,幾乎沒有與台灣直接關連的情節;但片中那種掌控鏡頭下人物與環境之間迷人的寫實魅力,卻很難不嗅到一直以來,從台灣新電影以降的傳承氣味。
- Jul 16 Wed 2014 10:43
【影評】陳樂融影評/冰毒:趙德胤尋根探源的長征才剛開始
- Jul 16 Wed 2014 10:17
【影評】張士達:冰毒──焚燒的田地,歸鄉的盡頭
【周日影評】張士達:
冰毒──焚燒的田地,歸鄉的盡頭
作者: 張士達
來自緬甸的台灣導演趙德胤,繼前兩部令人驚喜的《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之後,再度以家鄉緬甸為背景完成了《冰毒》。作為一個新導演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冰毒》將趙德胤的創作風格與快速成長明確聚焦。從緬甸困頓環境到出外打拚的個人生存競爭歷程,以及在緬甸拍攝時因種種條件限制而發展出的游擊隊性格,在在反應在趙德胤的電影創作中,形成一種質地粗糙原始且精準有力不說廢話的獨特質感。
從《歸來的人》克難的三人團隊到《冰毒》的八人劇組,趙德胤的製作班底雖然與一般電影相較少得可憐,但至少已呈倍數增長,並且更能讓導演在較佳的拍攝品質下追求自己的語言。但幸好導演並沒有因資源的相較增加而跟著野心倍增,依然務實地牢牢踏在最適合自己故事的形式上。《冰毒》開場的前20分鐘,王興洪飾演的男子焚燒田地裡乾枯的作物,然後與父親在家談論著家境困境,作物收成不好價錢又差,當地年輕人想賺錢不是去挖玉石就是去販毒,但不管種田、挖礦或販毒,同樣都是全球化大環境下邊陲的邊陲的邊陲,作了工能否拿得到錢,被決定在沒有比他們有錢到哪裡去的人手中,他們是層層剝削的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