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祖蔚 2008/08/01
世人都很熱情,也都很健忘,尤其是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熱情前腳才走,健忘就隨後跟上了!
去年此時,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相繼辭世,今年此時,還會重看大師舊作,還會紀念大師的人明顯少了。但是這個世界上,至少還有兩個地方的人持續記得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而且用他們的方式來紀念這位電影大師。
首先是亞美尼亞共和國的電影人,這個位於歐亞邊境的山區小國在七月十三日於首都埃里溫(Yerevan)舉行了第五屆金梨影展(Golden Apricot),放映了一百六十多部電影。這個國家人口只有三百萬,卻也孕育不少優秀的電影人,旅居加拿大的名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就是其中之一,今年的影展上, 他們先以簡單的默哀儀式追悼去年七月辭世的安東尼奧尼,再邀請到名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上台頒發獎座給安東尼奧尼,由他的遺孀安莉卡(Enrica Antonioni)代表接受。
溫德斯是安東尼奧尼最後長片《在雲端上的情與欲(Beyond the Clouds)》的合作夥伴,亞美尼亞人能夠請到他來頒獎給安東尼奧尼,又有遺孀受獎,既貼切又得體,也算是電影後輩對先行者的深情致敬了。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祖蔚 2007/07/31
7月30日是世界影壇的大凶日,才接獲柏格曼辭世的消息,義大利也傳出了國寶級導演安東尼奧尼病逝家中的消息,享壽94歲。
如果說柏格曼是現代影壇的精神分析師,安東尼奧尼則是一位最愛潛思冥想的城市思想家:漫無邊際又空蕪荒涼的城市影像,謎樣的城市男女,來得快去得更快的人 間情愛,不愛玩懸疑,更不愛提供答案,更不想陷溺在傳統戲劇結構上的創作精神,都成了他作品中不落俗套的創作手痕。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義大利影壇是個百花齊放的沃土,當戰後三傑羅塞里尼、狄西嘉和威斯康堤以「新寫實主義」的影像與主題,捕捉義大利底層人民的生命尊嚴與生活實況時,安東尼奧尼則是和費里尼另外開闢了不同的創作視野,費里尼是天馬行空的夢幻國度,安東尼奧尼則是以「現代主義」做為創作主軸,批判了消費文化主流下,空洞的街景與虛空的人生,進一步質疑善變人心下那有永恆的愛情,《欲海含羞花》的女主角莫妮卡.薇蒂的那句名言:「拿針線縫衣的夜晚,讀書的夜晚,擁抱男人的夜晚…其實都是一樣的無趣。」正點出了安東尼奧尼作品中所詮釋的都市男女的情貌與嘴臉了。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祖蔚 2007/08/06
得能追隨大師左右,親炙大師風采,你就是有 福之人。
得見大師風采,能得大師親炙,都是福份,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很懂這個道理。
1995 年,在他的協調奔走下,中風多年,已經不能言語的安東尼奧尼終於開拍了新片《雲端上的情與欲》,擔任製作統籌的溫德斯不但跟前跟後,張羅著拍片的大小細節,同時也在拍片現場學習大師的拍片方式,後來更寫成了一本「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詳細記載了大師拍片的事蹟,不管他們的理念有多少落差,不管溫德斯一直不同意安東尼奧尼運用雙機拍戲的堅持,等到最後影片完成時,溫德斯其實已經替一代電影大師留下了極其精彩詳備的創作實錄。
或許這因為有這份情誼,安東尼奧尼的葬禮上,溫德斯就一直陪伴在安東尼奧尼的遺孀身旁,而且發表了一首名為 「大師再見 Goodbye Maestro」的小詩,簡單明白又乾淨氣爽地大師一生做了詩意的註解,我想,葬禮上聽著他唸這首詩的安氏影迷,一定都會點頭稱是的。我不揣淺陋,試譯如下:
As sad as I was to learn 聽聞你辭世時,
that you are gone, 我心哀傷
as happy I was to hear 聽聞你安祥告別時,
that you went in peace, 我心欣喜。
the way you wanted to, 清楚俐落
conscious and clear. 就是你要的方式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妮卡.維蒂 Monica Vitti(1931-)義大利巨星女演員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迷戀的繆斯在作品中擔綱演出,安東尼奧尼的類型,典型地體現在莫尼卡·維蒂身上。莫尼卡·維蒂是安東尼奧尼的御用女演員,在他的“疏離三部曲”中擔任女主角。她在電影上的表現力以及主演的角色都讓她在20世紀60年代初受到相當大的矚目,同時她也是導演安東尼奧尼當時的女朋友。對安東尼奧尼而言,莫妮卡.維蒂就是女神,是他靈感的來源。她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情慾三部曲(《情事》、《夜》、《慾海含羞花》)及紅色沙漠,至今仍稱為影史上的經典,電影中能清楚看到安東尼奧尼藏私的心態,包括好幾次讓莫妮卡.維蒂準備脫衣,卻又立刻穿回。安東尼奧尼透過莫妮卡.維蒂表達對愛情的存疑,又想努力抓住,因此不少影評直言,安東尼奧尼就是疏離,疏離就是莫妮卡.維蒂。
在《紅色沙漠》中,她扮演了一個因車禍受到刺激失去心理平衡,從而對周圍世界產生病態恐懼的女人。影片展現的是現代社會女性普遍面臨的心灰意懶進退兩難的困境。莫尼卡·維蒂的體態和舉止出奇地適合表現安東尼奧尼心目中當代人那種迷茫無聊的思想狀態,她那美麗而又冷漠的面容,柔韌無比的身材,似乎無自製的能力,永遠是那麼懶洋洋的。莫尼卡·維蒂飾演的當代女性漂浮在安東尼奧尼的以空曠為典型特徵的畫框裏,遊來蕩去,猶豫不定。儘管她的臉也富於表現力,但是我們更難忘懷的是她在戰後的義大利鋁石結構的樸素房子裏那懶散而孤獨的形象。
同樣莫妮卡·維蒂是60年代義大利時尚界的風標她和她慵懶迷離的風格影響了6、70年代的義大利時尚潮流甚至這種風格在90年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香港我們可以在90年代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中林青霞的演出,以及90年代末王菲的一系列音樂和舞臺風格中發現始自莫妮卡·維蒂的這種風潮 。
雖然女神莫妮卡在後期的作品較少,1995年的威尼斯影展在紀念電影一百週年的這一年頒發了終生成就獎給莫妮卡.維蒂,足以顯現她在電影史上重要且不可抹滅的地位。
安東尼奧尼與莫妮卡·維蒂的工作側拍照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964年威尼斯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金獅獎
◎ 1965年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帶獎最佳彩色攝影
◎ 1968年堪薩斯市影評圈獎最佳外語片
編劇:安東尼奧尼、Tonino Guerra
製片:Antonio Cervi
演員:李察.哈里斯、莫妮卡.維蒂
【劇情簡介】
朱莉安娜(莫妮卡.維蒂飾演)牽著兒子在丈夫的工業區遊走,美麗的五官與端莊的穿著,卻充滿不安與恐懼。她向工廠工人討來被咬過的麵包,精神上的貪婪與徬徨,迫使她一步步走向絕境,甚至連她最信賴的兒子,也以有意無意的謊言擊潰她最後的理智。郵輪、濃霧、大型機械盤據在朱莉安娜生命的每個細節中,所有人只能在一旁觀看她以瘋狂而有其意志的邁入毀滅,誰也觸碰不到,也無法提供幫助。最後電影以這句話做了結論:「世界正是如此,想活下去就要適應,而她適應不了。」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1955 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編劇:安東尼奧尼
製片:Giovanni Addessi
演員:Eleonora Rossi Drago、加布里艾爾、Franco Fabrizi
片長:104分鐘 語言:義大利語
【劇情簡介】
從羅馬來到杜林開設藝文沙龍的克蕾莉雅,因協助飯店服務生打開隔壁上鎖的房門,而結識了企圖服藥自殺未遂的蘿賽塔,與她幾個事業有成、年輕貌美的女性友人。大家經常一起參加上流社會的活動聚會,也彼此分享豐富的感情世界,當中有人汲汲渴求,有人不屑傲慢,有的則濫情玩弄,女人們陷入愛與性交織的迷惘之中,男人亦如是。渴望愛情的蘿賽塔最後死了,克蕾莉雅也離開杜林,一切似乎回到起點。
【關於電影】
傳達愛情世界裡,耽溺卻又質疑的矛盾心境,一直是安東尼奧尼電影中的核心議題,特別在他初期電影《女朋友》中能清晰窺見隱藏其中的細膩觀察與用心。安東尼奧尼生長在一個許多女性的家庭中,因此他對女性的了解非常獨到充分,藉著女性敏銳、冷靜,對環境與自身的知覺,來反應觀照人與人之間疏離的人際關係,最是精準適切。「她們比男性更善於表達自已......她們是一層濾鏡,讓我們能夠看得更清楚」從安東尼奧尼自己說的這段話中,便能明白為何《女朋友》能讓他一舉拿下生平第一個國際級大獎,也埋下了後來半世紀深刻探討疏離、愛情的伏筆。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960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編劇:安東尼奧尼
製片:Amato Pennasilico
演員:加布里艾爾、莫妮卡.維蒂、Lea Massari
片長:143分鐘 語言:義大利語
【劇情大綱】
因為一次出海遊玩結束準備返航時,發現安娜失蹤了,大家找遍小島依然一無所獲,在尋找安娜的期間,安娜的朋友克勞蒂雅竟然對其男友山卓產生了情愫,克勞蒂雅努力的壓抑自己情感,但在山卓熱烈追求下,克勞蒂雅也從三天前迫切想找到安娜的心情,轉變為希望安娜再也不要回來。
【關於電影】
《情事》(L'Avventura,另譯為《奇遇》或是《迷情》)是1960年義大利電影,被認為是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代表作,該片於1959年義大利當地開拍,此時正值義大利財政困難危機時期,而本片的成功亦使得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 )一舉成為國際巨星。同時,也跟另外兩部並稱為「疏離(愛情)三部曲」,分別是1961年的《夜》(La notte)、1962年《慾海含羞花》(L’eclisse)。
《情事》因精湛的場面調度而受到廣泛地注意,著重於視覺上組合呈現與角色內心性格發展,再與非傳統的敘事結構結合在一起,有系統地推翻電影語言,實行與建構出當代流行時期。安東尼奧尼在《情事》獲獎時在坎城致詞時表示,這個理性與科學的時代,人們始終藉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與被認為承擔懦弱與全然怠惰的態度活著。他認為電影能洞悉矛盾,能仔細審視那些道德與態度。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疏離、簡約、省略與開放式結尾,是他的現代主義風格與電影美學。
他對待電影創作極為嚴謹,力求精確完美,冷酷態度開創了新電影運動。
‧ 坎城金棕櫚獎、威尼斯金獅獎、柏林金熊獎三冠得主
‧ 影響安哲羅普洛斯、楊德昌、王家衛的影史超級大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安東尼奧尼影片中經常呈現現代社會人際關係之間的疏離與無法溝通的主題。
1935年,在波隆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因為曾經在波河工作,因此拍了《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短片呈現出新寫實主義的風格,對當地居民生活上半紀錄方式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後來安東尼奧尼的眾多作品都比較偏向「後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知識份子」的世界觀點,像是《失敗者》敘說在不同國家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敘述杜林的中產階級婦女。
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的新風格,放棄傳統的敘事手法,以一系列表面上無關的事件來表現主題,並大量運用長鏡頭。這樣緩慢的風格很容易讓觀眾沮喪並失去觀看的動力,但這樣的風格,卻也刻畫出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出現苦悶、孤獨,轉而尋求愛情以寄託心靈,卻又不得慰藉的疏離痛苦,因無形隔閡而出現的挫敗,陷入更絕望與深沈的孤獨中。
這是安東尼奧尼最著名的疏離手法,另一個在他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就是忍受倦怠。他透過忍受倦怠的主角們,在聲色滿足與物質財富追求中,度過空虛與毫無目標的人生,來刻劃人與人之間的空洞。在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派對、假期、藝術消遣的追求,都無法掩飾情感缺乏與漫無目的,性也是隨意的誘惑,這些都深深扣著都市人的內心。
「生命對我而言只意味著一件事:拍電影。」
安東尼奧尼分別在1983年、1993年以及1995年獲得威尼斯影展、歐洲電影獎與美國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他也是少數一生中囊括坎城、柏林、威尼斯影展大獎的導演。
他的影響直至今日,改變了許多人,希臘導演安哲洛普羅斯視《情事》為影響畢生創作的電影,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在自己的書中為他獻文〈藝術家的智慧〉,義大利作家安柏托艾柯在自己的《誤讀》一書中點出安東尼奧尼電影的精髓,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專文大讚安東尼奧尼,台灣導演李安更曾看他的電影看到全身發抖,安東尼奧尼也深深影響溫德斯、楊德昌、王家衛等知名導演。
【作品年表】
1943《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
1948《Roma-Montevideo》
1948《Oltre l'oblio》
1948《Nettezza urbana》
1949《Superstizione》
1949《Sette canne, un vestito》
1949《Ragazze in bianco》
1949《Bomarzo》
1949《L'Amorosa menzogna》
1950《La Villa dei mostri》
1950《La Funivia del faloria》
1950《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錄》、《愛情故事》)
1953《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1953《失敗者》(I Vinti)
1953《城市裡的愛情》(L'Amore in città,又譯為《小巷之愛》)的其中一段〈自殺的真相〉(Tentato suicido)
1955《女朋友》(Le Amiche)
◎ 1955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1957《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
1959《Nel segno di Roma》
1960《情事》(L'Avventura,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
◎ 1960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 1961英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入圍)
1961《夜》(La Notte)
◎ 1961柏林影展金熊獎
◎ 1960影評人費比西獎
1964《蝕》(L'Eclisse,又譯為《慾海含羞花》或《情隔萬重山》)
◎ 1962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 1962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1964《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
◎ 1964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5《I Tre volti》的其中一段〈Il provino〉
1966《春光乍現》(Blowup,又譯作《放大》)
◎ 1967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 1967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入圍)
◎ 1968英國奧斯卡最佳英國影片獎(入圍)
1970《無限春光在險峰》(Zabriskie Point,又譯作《沙丘》、《扎布里斯基角》)
1972《中國》(Chung Kuo - Cina)
1975《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又譯作《職業:記者》、《旅客》)
◎ 1976丹麥波迪電影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 1975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1980《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
1982《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 1982坎城影展35年度獎
◎ 1982坎城金棕櫚獎(入圍)
1989《Kumbha Mela》
1989《12 registi per 12 città 》的其中一段〈Roma〉
1993《Noto, Mandorli, Vulcano, Stromboli, Carnevale》
1995《雲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雲端上的情與慾》)
◎ 1995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2004《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2004《愛神》(Eros)的其中一段〈慾〉(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義大利經典大師系列影展
義大利經典大師系列影展推出「安東尼奧尼影展」,包括他的三部名作《情事》、《女朋友》、《紅色沙漠》,將於4月13日起在梅花數位影院獨家上映。
疏離、簡約、省略與開放式結尾,是他的現代主義風格與電影美學。
他對待電影創作極為嚴謹,力求精確完美,冷酷態度開創了新電影運動。
電影能夠洞悉矛盾-我們非常仔細的去審視那些道德看法,我們細心研究且分析他們直到筋疲力盡。 _ 安東尼奧尼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