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occo-e-i-suoi-gallery7.jpg  


【聯合報╱劉森堯】
 
盧奇諾‧維斯康堤死於1974年,享年七十歲,算起來應該是上一代的電影人,除非專門研究電影,今天已經少有人認識這位1970年代之前的義大利電影大師,但他至少有幾部著名作品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分布於各個不同年代,1957年的《洛可兄弟》、1963年的《浩氣蓋山河》、1968年的《魂斷威尼斯》,以及最後遺作1974年的《無辜者》。
《洛可兄弟》和《浩氣蓋山河》可以說是我這一輩人中學時代難忘的觀影記憶之一,《魂斷威尼斯》當年因內容有同性戀嫌疑而遭禁映,《無辜者》則可能基於商業考量而未進片,殊屬可惜,因為此後二片可能是維斯康堤畢生最精采的傑作,都是從文學名著改編,前者改編自德國文豪湯瑪斯‧曼著名中篇小說,後者是義大利小說家鄧南遮的著名長篇,皆為世界影壇上公認少見的改編自文學作品而獲得成功的影片。維斯康堤生前有一拍攝普魯斯特長篇名著《追憶似水年華》第四冊《索多姆與戈摩拉》的野心,可惜來不及實現就離開了人世。在藝術創作上,特別是電影,一般而言總是年齡越大創作力越衰退,不是作品不如前就是根本全面停止創作,維斯康堤的情況剛好相反,年紀越增長,所拍的影片越是精緻好看,我們看《魂斷威尼斯》和《無辜者》兩片,不管是優美的形式或是精湛的內涵,幾乎都是登峰造極,即使從今天眼光看,仍然還是世界影壇上少見的迷人佳構。

我這裡特別要談的《洛可兄弟》和《無辜者》剛好各自代表維斯康堤兩個偉大創作時期的經典作品,前者拍攝於導演個人創作前期,從新寫實主義過渡到寫實主義,也就是從社會問題過渡到人生和個人情感問題的探世之作,不管是票房或是批評都十分成功。後者是維斯康堤的最後遺作,說得上是他後期刻意求工頹廢美學和悲觀主義的巔峰之作,能夠真正說明他晚期更上一層源源不絕創作力量的展現現象。我們知道,維斯康堤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開山祖師,《大地震動》和《對頭冤家》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品,但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甚至只能算是習作,他真正邁向成熟的作品是《洛可兄弟》,也是他真正奠定影壇地位的成名之作。接著才有後來更穩重亮麗的《浩氣蓋山河》和《魂斷威尼斯》,當然還有《納粹狂魔》以及《無辜者》,即使這中間也少不了一兩部敗作,比如也是文學作品改編的《異鄉人》,他顯然是電影越拍越好的那種導演。

《洛可兄弟》描寫一個貧窮家庭的興起和失敗,兄弟間的情誼和怨恨,人生的奮力向上淪為一場徒勞,愛情是虛妄的,影片處處印記著維斯康堤著名的悲觀主義商標。在這場為脫離貧窮而努力的過程中,人性的卑微低下,向下沉淪墮落的動力,都成為成功的矛盾阻力;導演甚至塑造了像洛可這樣一個跡近聖徒的人物來緩和衝突,但一切努力最後還是化為烏有,剩下的只有那微微的,不斷在掙扎的人與人之間的那層淡薄人情味。沒有人像維斯康堤那樣,對人際關係,特別是人倫情感,抱持那麼悲觀絕望的態度。儘管如此,這部影片還是很迷人好看,濃得化不開的黑白攝影效果,精湛的場面調度和美工設計,還有吸引人的通俗故事,以及亞蘭德倫初試啼聲的精采表演。

我最近有機會再看一遍DVD版的《無辜者》一片,仍然沒改變三十年前初看時的感覺,好的電影永遠不會過時,什麼時候看都一樣。這部片子的原著和《浩氣蓋山河》的原著一樣,本來在義大利即享有盛名,改拍成影片更是成功,可謂相得益彰;維斯康堤成功再現了原著中,作者鄧南遮極力著墨的性愛心理學部分,如有的批評家所說,極符合性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最卓越研究成果;片中那場大膽到纖毫畢現的性愛場面實在也看得人心驚膽跳,面紅耳赤;其細膩而恰到好處的分鏡手法則讓人觀來目眩神怡,如沐春風,展現了銀幕上少見的優美性愛場面。維斯康堤在此再度發揮其精緻無匹的鏡頭美學,及其由此所襯托的頹廢悲觀主義哲學,人世榮華富貴到頭一場空,還有那如鏡花水月一般的虛幻愛情,都是空夢一場,電影最後男主角舉槍自戕,結束了一切。
 

原文出自於: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