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本文有劇透(其實都是歷史,也沒啥透不透的問題),請斟酌。

NO》在本質上與《亞果出任務》有點相近,都是關於眾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所以也很適合交給三谷幸喜來拍),但相較於《亞果》那種太過光明、太一廂情願的歐巴馬時代政治正確(當然《亞果》還是一部很精彩很娛樂之作),《NO》的帕布羅拉瑞恩選擇了一個更傑出也更聰明的方式。

 

帕布羅拉瑞恩幾年前的《週末魘狂熱》就已經很令人驚豔,時代氛圍的呈現非常成功,透過「約翰屈福塔」這個圖騰省思了美國文化入侵與智利動盪政局,他鏡頭裡的智利,和柯斯塔加華斯《失蹤》裡頭的智利不盡相同的,雖然這個故事一點也沒魔幻元素,卻自有一股濕黏異色迷魅的氣味。但《NO》情況又不太一樣(可注意一下《週末》男主角演了哪個角色),看似《週末》續篇(流行文化與美帝影響都佔了很重要篇幅),但風格上截然不同,帕布羅拉瑞恩用了一點小技巧令整體視覺、構圖自然流露出1980年代氛圍,然後他在這樁確有其事的歷史事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切入角度,透過一名父執輩受過迫害的而流亡的海歸派廣告新銳的觀點,重新爬梳了劇烈轉變的「時代」如何以新的方式讓那舊的不滅的永恆價值與信仰延續下去(你可以批評這些行銷人員取巧,但這種必然,拉出No行銷計畫的複雜度與時代感傷),同時也解剖了這個實踐過程中必要的代價與憂傷

由蓋爾賈西亞貝納飾演的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把它當成一個案子在做(原來智利比「希望快樂陳水扁」概念早了好幾年),情感涉入的比例極低,對於他這樣一位務實派的智利新世代來說,歷史與悲情只要被永遠記著就好,往昔傷痛都可以在談笑間轉化成為驅動商品行銷的動力。帕布羅拉瑞恩很高明地在這裡放進了一些對於大眾潮流與民意趨向的輕微批判,以及對於不同理念與信仰間你來我往交錯攻防的自省。

 

我非常喜歡帕布羅拉瑞恩對於暴動的處理,預算拮据可以藏拙,關鍵在於創作者你想要觀眾看到什麼,關鍵在於創作者你的思路邏輯是否清明,絕對不是找很多臨演讓場面看起來很大就夠了。

 

我也非常喜歡《No》的結尾,好的結尾總是能夠決定一部電影的高度,《No》與《00:30凌晨密令》結尾的神來一筆算是異曲同工。Campaign結束了,抱著孩子悄悄離開滿屋子的狂歡,在接頭人群中行走的蓋爾賈西亞貝納竟是如此冷靜,然後他的臉上逐漸浮現了微笑,有點百感交集、有點孤獨的微笑,釋放了先前的緊張情緒。他結束了Campaign,今後會是一個新世界嗎他不知道(忽然想到《林肯》這部份講得超好),他跟前妻的關係又會如何(搞社運的前妻這角色設定,兼容理想的政治、破碎的愛情、分離的家庭與不順遂的願景,真是太神妙高明的象徵),他曾經承受的悲情永遠存在著,而一切無法避免的苦悶也與滿足成就感並存依舊。那個前後呼應的街頭滑板(背景配樂明確傳達了一股正向的活力)與對仗工整的客戶簡報謝幕,除了完美沒什麼好說的,對我而言,它說明了一切。這就是生活

 

好的電影不只重現歷史,更應該提出觀點,《NO》做了絕佳示範。我甚至覺得,帕布羅拉瑞恩用影像實踐了轉型正義,就像許多年前《竊聽風暴》那般。誠摯推薦給所有台灣人,進戲院看《No》,3/9上街頭捍衛今日台灣

 

 

最後整理一下這段歷史,資料來自wiki:1980年,在一場被嚴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過渡憲法條款獲得75%的支持率而通過。條文規定,1988105日將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給予皮諾契新一屆8年任期。1988年的投票結果是反對票55%,贊成票42%。總統大選於1989年與國會選舉同時舉行。1990311日,皮諾契離任。按照1980年憲法的規定,皮諾契於19983月前仍保有陸軍總司令職務。同時憲法還規定,在任6年以上的總統可以獲任終身參議員。皮諾契因此一職位獲得司法豁免權。

 

※原文出自於: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