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06 Fri 2012 15:02
【親愛的別哭】中文正式預告
- Apr 06 Fri 2012 14:38
【臉書活動】轉貼《親愛的別哭》電影預告就有機會搶先看首映!
在臉書上轉貼《親愛的別哭》電影預告至您的個人塗鴉牆,就有機會免費搶先看這部代表法國角逐2012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動人作品!
#活動辦法#
1. 分享《親愛的別哭》電影預告至您的臉書塗鴉牆,並寫下:4/27《親愛的別哭》。
YOUTUBE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N4QrRFHQZDY
(請將此則po文設為公開狀態我們才看得到唷)
2. 完成後請至前景的臉書活動頁下方留言:已完成轉貼。
臉書活動頁:http://www.facebook.com/events/300246990043479/
3.我們將選出5名參加者,每人贈送兩張《親愛的別哭》首映票!!
首映會時間:4月16日21:00
首映會地點:國賓影城@長春廣場
活動截止日是 4/11,千萬不要錯過了喔~
>>>>馬上去玩
- Apr 03 Tue 2012 16:18
安東尼奧尼:大師語錄
文/藍祖蔚 2007/7/31
大師安東尼奧尼的葬禮簡單而隆重。(美聯社)
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相繼辭世後,我常去看的美國紐約時報與英國衛報的電影網站上都有洋洋灑灑的文章連結,那是我所敬佩與羨慕的文化深度與編輯態度。至於中國的媒體則偏重於他的紀錄片《中國》,受邀於周恩來,卻遭四人幫禁演打壓鬥爭的往事,則是選擇性地解讀大師了。
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這兩位大師都不是美國人或英國人,他們的創作高峰也是卅年前的往事了,但是不受血統、文化影響,不受時間阻隔或稀釋,站在世界公民的立場,認識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所創造的影像文化,根本就是世界公民的必修課程,讓網站上的讀者完整地認識電影大師,是媒體的天職。
看著紐約時報的記者在替影迷打抱不平,浩歎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在當前的美國市場上相當難找,只有《情事》與《欲海含羞花》兩片DVD,能找到加上附錄講評的精裝版,另外《春光乍現》和《愛神》則是發行了單純的DVD,我不禁想要問台灣人如果想要看安東尼奧尼的作品,除了《春光乍現》、《雲端上的情與欲》和《愛神》,又能找到幾部?(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大師的作品是藝術精品,偏偏知音很少,就算有心人肯花錢引進,又能賣出或租出幾捲?)拿經濟市場的利潤法則來評估文化作品產值,真的是很難有呼吸空間的,除非電影資料館日後肯來辦回顧展,否則一般影迷真是想看也無門的。
對多數人而言,不知道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看了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的作品或許還是一段時間的煎熬與折磨。但是,不看或不知道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並不代表他們不存在;多關心,多知道了一點世界文化資產,卻可以讓今天的你比起昨天多了一粒種籽,未來或許能在知性與感性的世界中,綻開了一株小花。
- Apr 03 Tue 2012 10:38
【親愛的別哭】限量超值套票開賣囉~(贈送法國原版海報等好禮)
★代表法國角逐2012奧斯卡外語片
沒有經歷過就不會知道,原來我們可以這麼勇敢
※ 售票訊息 ※
◎ 博客來、ibon:親愛雙人套票400元,包含:
1. 200元預售票兩張
2. 茱莉蔻Jurlique超值好禮兌換券一張
3. 【親愛的別哭】法國原版海報一張
(請持預售套票至上映戲院兌換贈品)
◎ 單張230元,售票點:博客來售票網
◎ 上映日期:2012/4/27
◎ 上映戲院:真善美劇院、國賓影城@長春廣場
- Apr 02 Mon 2012 18:36
意大利國寶級編劇托尼諾-格拉去世 享年92歲
托尼諾·格拉 1920.3.26-2012.3.21 生於意大利
意大利編劇托尼諾·格拉(Tonino Guerra),這位經歷過歐洲藝術電影黃金時代的大師,3月21日在家中平靜長眠,享年92歲。
托尼諾·格拉,1920年3月26日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漁民和漁販,母親則是一名不識字的農婦。二戰期間,格拉曾被送往德國集中營。在營中的生活艱苦異常,為了打發時間,也為了用文字抵禦絶望與恐懼,格拉開始寫作詩歌。他最初以羅馬方言開始寫作,他的第一部詩集以《涂鴉》為名,於1946年發表。
30歲時,格拉移居羅馬,成為一個教師。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當時還是朱塞佩·德·桑蒂斯助手的愛裡奧·貝多利,後者後來成為《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調查》的導演。格拉得到此人的賞識,第一次接觸了編劇的工作。格拉和貝多利一起去阿布魯佐山尋找有關獵狼人的素材,可惜他們最終發現,獵狼人並不存在。不過桑蒂斯還是繼續堅持拍攝了這部電影《人與狼》(1957)。
此後,格拉作為一名多産的劇作家,一生編寫了100多部劇本。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編劇生涯中,與安東尼奧尼、費裡尼、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等著名作家導演合作,與他們共同創造並見證了歐洲電影的黃金時代。
與格拉有着最緊密合作關係的,當屬意大利著名新現實主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兩人共同編寫了十部電影。這位被認為是本雅明筆下“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的導演的作品中,展現出現代城市給人的精神世界帶來的異化與疏離,令人敬畏。格拉與安東尼奧尼的第一次合作是1960年上演的《奇遇》,這部探討現代社會中疏離的感情關係的電影一出世,便問鼎了當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奬,也開啟了安東尼奧尼作為現代主義大師的導演生涯。此後,格拉與安東尼奧尼還共同寫出了《夜》、《蝕》、《紅色沙漠》、《放大》、《扎布裡斯基角》,直到2004年聯合史蒂芬·索德伯格和王家衛共同拍攝的三段式電影《愛神》。
- Apr 02 Mon 2012 17:00
安東尼奧尼影展--《情事》L'Avventura 預告片
非常珍貴的50年前《情事》正式預告畫面
這次還特別將旁白翻成中文上字,不看可惜唷!
- Apr 02 Mon 2012 16:47
安東尼奧尼影展--《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 預告片
- Apr 02 Mon 2012 16:41
安東尼奧尼影展--《女朋友》Le Amiche 預告片
- Apr 02 Mon 2012 14:18
【義大利經典大師影展-安東尼奧尼】上映時刻表
【緊急公告】:
因戲院檔期問題,原訂4/13-4/27的影展場次,目前僅能安排在4/13-4/24映演,若在此期間無法看片並已購買預售票之觀眾,煩請於5/31前立即與前景娛樂聯繫,辦理退票事宜;造成困擾深感抱歉,還請影迷們見諒!
前景娛樂:02-2926-2839; info@ffe.com.tw
【影展時刻表】4/6起可至梅花戲院劃位or購票
- Apr 02 Mon 2012 12:13
【親愛的別哭】4/27沒有經歷過就不會知道,原來我們可以這麼勇敢!
出品國:法國
語言:法文
片長:100分
導演:華蕾莉.董澤利 (Valerie Donzelli)
演員:華蕾莉.董澤利(Valerie Donzelli)、傑瑞米艾肯(Jeremie Elkaim)
※ 2011年坎城影展 國際影評人週開幕片(CRITICS' WEEK - OPENING NIGHT)
※ 代表法國角逐2012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劇情大綱】
「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
「因為我們可以戰勝這一切!」
「你叫什麼名字?」「羅密歐!」「怎麼可能?」「怎麼了?」「因為我叫茱麗葉!」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巴黎愛情故事。
羅密歐與茱麗葉在電影開場的第一分鐘在震耳欲聾的舞廳裡相遇,天雷勾動地火,羅密歐身旁的女友甩了茱麗葉一巴掌後,兩人陷入無可自拔的熱戀,騎著偉士牌機車穿過有如楚浮新浪潮電影中夏天的巴黎,一切都如此美好、如此天造地設、無憂無慮,三分鐘後兩人愛的結晶出生。然而,愛的試煉現在才開始,因為一直哭鬧的亞當被診斷出先天性腦癌,羅密歐與茱麗葉立刻從天堂掉進了殘酷地獄。一連串的檢查、手術、治療、等待,輾轉於不同的醫生與藥物間,都只能期待極為渺茫的奇蹟。終日以醫院為家、筋疲力竭的戀人終於明瞭,他們的愛情不是建立在一見鍾情,而是日以繼夜的扶持、信任、爭吵、計畫、挫折、崩潰、重拾勇氣、悲喜共享所建構出來的承諾。美好的開始不一定有美好的結局,但一切都讓羅密歐與茱麗葉自己來決定。
《親愛的別哭》根據法國才女導演親身故事改編,也由自己主演,男主角是她現實生活中的前男友,也是這個孩子的父親。她在電影裡用了多首法語經典老歌以與多部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樂曲,展現了現實生活中拾手可得的巴黎浪漫風情!
----------------------------------------------------------------------------------------------------------------
- Apr 01 Sun 2012 15:26
【下載】【親愛的別哭】超質感臉書新版版頭
- Mar 30 Fri 2012 18:58
【影評】安東尼奧尼:修復女朋友
文/藍祖蔚 2009.07.21
還記得安東尼奧尼嗎?他的早期傑作《女朋友》有機會在台北亮相了。
義大利名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離開人世即將滿兩年了,我卻意外巧遇了大師在五十四年前完成的作品《女朋友(Le amiche)》,更加確認每位創作者都有偏好指紋,早早就已如影隨形,終身相伴了。
得見《女朋友》,主要是該片獲選為電影資料館「2009數位修復影展暨國際研討會」的十一部作品,研討會的重點在於分享搶救老影片的方法,有的影片是硝酸拷貝起了化學變化,不但褪色,而且可能損毀;有的則是聲音雜質太多(例如《綠野仙蹤》);《女朋友》的問題則在於原始底片刮痕太多(修復師一共移除了二萬六千條刮痕)...修復工程的目的就在於還原作品的原始風貌,讓文化創意得以長存。
- Mar 30 Fri 2012 18:50
【影評】情事(蔡瑋)
撰文/蔡瑋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情事】(L'Avventura,1960)
教堂頂樓一條條橫陳綁縛的粗繩索,可以是視覺同心理的阻礙,可以把玩,可以纏繞,這裡是求婚的場景,女主人翁不敢答應,一不小心牽引了繩子,鐘聲大作,遠處教堂跟著回應,再如海島上怪石嶙峋,沒來由海濤沖上岩岸發出一聲巨響,不然就是狗豚大小的滾石跌跌撞撞一路墜下懸崖驚心動魄,這裏上演的是女主人翁好友安娜失蹤、眾人淹留找尋的戲碼,可看出作者對場景運用的精密設計與技巧;
前半部人物動線縱橫交錯且都是令人難以消受的銳角,後半段愛情在滋長,尖銳的角度消失,重疊、或者變成圓滑的弧線,觀者的情緒感受又一翻更新;
- Mar 30 Fri 2012 18:34
【影評】紅色沙漠(蔡瑋)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 (1964)
撰文/蔡瑋
片首工廠單調的敲擊聲被引用為樂句的單音發展成女聲的肉音樂曲集詭異、沉鬱於一爐,之後除了單調的汽笛聲之外,幾乎無任何配樂;現場的聲響幾抽離掉大半只剩下戲劇表現所需的音效,對白也疑似全部是事後配音,從聲部的表現,感覺是靜謐的腦中世界,抽離現實與生活;
影像大至區分失焦的望遠鏡頭(純粹製造被物體圍繞的氛圍)、無景深且扁平似一幅圖畫的望遠人物特寫(好似刀切殺出空間的幻覺)、人物運動方向強烈的大遠景構圖(史詩氣氛與浩大場面的戲劇癮頭),共同構成影像敘事的舞台,三者並無統協的觀點,空間感時而強烈,時而壓縮夢幻抑鬱,彷彿在現實與想像中浮沉穿梭(淡水上水下涇渭分明);
- Mar 23 Fri 2012 18:36
安東尼奧尼永遠的繆斯女神--莫妮卡.維蒂 Monica Vitti
莫妮卡.維蒂 Monica Vitti(1931-)義大利巨星女演員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迷戀的繆斯在作品中擔綱演出,安東尼奧尼的類型,典型地體現在莫尼卡·維蒂身上。莫尼卡·維蒂是安東尼奧尼的御用女演員,在他的“疏離三部曲”中擔任女主角。她在電影上的表現力以及主演的角色都讓她在20世紀60年代初受到相當大的矚目,同時她也是導演安東尼奧尼當時的女朋友。對安東尼奧尼而言,莫妮卡.維蒂就是女神,是他靈感的來源。她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情慾三部曲(《情事》、《夜》、《慾海含羞花》)及紅色沙漠,至今仍稱為影史上的經典,電影中能清楚看到安東尼奧尼藏私的心態,包括好幾次讓莫妮卡.維蒂準備脫衣,卻又立刻穿回。安東尼奧尼透過莫妮卡.維蒂表達對愛情的存疑,又想努力抓住,因此不少影評直言,安東尼奧尼就是疏離,疏離就是莫妮卡.維蒂。
在《紅色沙漠》中,她扮演了一個因車禍受到刺激失去心理平衡,從而對周圍世界產生病態恐懼的女人。影片展現的是現代社會女性普遍面臨的心灰意懶進退兩難的困境。莫尼卡·維蒂的體態和舉止出奇地適合表現安東尼奧尼心目中當代人那種迷茫無聊的思想狀態,她那美麗而又冷漠的面容,柔韌無比的身材,似乎無自製的能力,永遠是那麼懶洋洋的。莫尼卡·維蒂飾演的當代女性漂浮在安東尼奧尼的以空曠為典型特徵的畫框裏,遊來蕩去,猶豫不定。儘管她的臉也富於表現力,但是我們更難忘懷的是她在戰後的義大利鋁石結構的樸素房子裏那懶散而孤獨的形象。
同樣莫妮卡·維蒂是60年代義大利時尚界的風標她和她慵懶迷離的風格影響了6、70年代的義大利時尚潮流甚至這種風格在90年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香港我們可以在90年代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中林青霞的演出,以及90年代末王菲的一系列音樂和舞臺風格中發現始自莫妮卡·維蒂的這種風潮 。
雖然女神莫妮卡在後期的作品較少,1995年的威尼斯影展在紀念電影一百週年的這一年頒發了終生成就獎給莫妮卡.維蒂,足以顯現她在電影史上重要且不可抹滅的地位。
安東尼奧尼與莫妮卡·維蒂的工作側拍照
- Mar 22 Thu 2012 16:45
【巴黎妓院回憶錄】新竹大遠百威秀上映時刻表第一周
- Mar 19 Mon 2012 02:12
【安東尼奧尼經典名片】紅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 1964年威尼斯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金獅獎
◎ 1965年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帶獎最佳彩色攝影
◎ 1968年堪薩斯市影評圈獎最佳外語片
編劇:安東尼奧尼、Tonino Guerra
製片:Antonio Cervi
演員:李察.哈里斯、莫妮卡.維蒂
【劇情簡介】
朱莉安娜(莫妮卡.維蒂飾演)牽著兒子在丈夫的工業區遊走,美麗的五官與端莊的穿著,卻充滿不安與恐懼。她向工廠工人討來被咬過的麵包,精神上的貪婪與徬徨,迫使她一步步走向絕境,甚至連她最信賴的兒子,也以有意無意的謊言擊潰她最後的理智。郵輪、濃霧、大型機械盤據在朱莉安娜生命的每個細節中,所有人只能在一旁觀看她以瘋狂而有其意志的邁入毀滅,誰也觸碰不到,也無法提供幫助。最後電影以這句話做了結論:「世界正是如此,想活下去就要適應,而她適應不了。」
- Mar 19 Mon 2012 01:54
【安東尼奧尼經典名片】女朋友 Le Amiche
◎ 1955 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編劇:安東尼奧尼
製片:Giovanni Addessi
演員:Eleonora Rossi Drago、加布里艾爾、Franco Fabrizi
片長:104分鐘 語言:義大利語
【劇情簡介】
從羅馬來到杜林開設藝文沙龍的克蕾莉雅,因協助飯店服務生打開隔壁上鎖的房門,而結識了企圖服藥自殺未遂的蘿賽塔,與她幾個事業有成、年輕貌美的女性友人。大家經常一起參加上流社會的活動聚會,也彼此分享豐富的感情世界,當中有人汲汲渴求,有人不屑傲慢,有的則濫情玩弄,女人們陷入愛與性交織的迷惘之中,男人亦如是。渴望愛情的蘿賽塔最後死了,克蕾莉雅也離開杜林,一切似乎回到起點。
【關於電影】
傳達愛情世界裡,耽溺卻又質疑的矛盾心境,一直是安東尼奧尼電影中的核心議題,特別在他初期電影《女朋友》中能清晰窺見隱藏其中的細膩觀察與用心。安東尼奧尼生長在一個許多女性的家庭中,因此他對女性的了解非常獨到充分,藉著女性敏銳、冷靜,對環境與自身的知覺,來反應觀照人與人之間疏離的人際關係,最是精準適切。「她們比男性更善於表達自已......她們是一層濾鏡,讓我們能夠看得更清楚」從安東尼奧尼自己說的這段話中,便能明白為何《女朋友》能讓他一舉拿下生平第一個國際級大獎,也埋下了後來半世紀深刻探討疏離、愛情的伏筆。
- Mar 19 Mon 2012 01:41
【安東尼奧尼經典名片】情事 L'Avventura
◎ 1960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編劇:安東尼奧尼
製片:Amato Pennasilico
演員:加布里艾爾、莫妮卡.維蒂、Lea Massari
片長:143分鐘 語言:義大利語
【劇情大綱】
因為一次出海遊玩結束準備返航時,發現安娜失蹤了,大家找遍小島依然一無所獲,在尋找安娜的期間,安娜的朋友克勞蒂雅竟然對其男友山卓產生了情愫,克勞蒂雅努力的壓抑自己情感,但在山卓熱烈追求下,克勞蒂雅也從三天前迫切想找到安娜的心情,轉變為希望安娜再也不要回來。
【關於電影】
《情事》(L'Avventura,另譯為《奇遇》或是《迷情》)是1960年義大利電影,被認為是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代表作,該片於1959年義大利當地開拍,此時正值義大利財政困難危機時期,而本片的成功亦使得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 )一舉成為國際巨星。同時,也跟另外兩部並稱為「疏離(愛情)三部曲」,分別是1961年的《夜》(La notte)、1962年《慾海含羞花》(L’eclisse)。
《情事》因精湛的場面調度而受到廣泛地注意,著重於視覺上組合呈現與角色內心性格發展,再與非傳統的敘事結構結合在一起,有系統地推翻電影語言,實行與建構出當代流行時期。安東尼奧尼在《情事》獲獎時在坎城致詞時表示,這個理性與科學的時代,人們始終藉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與被認為承擔懦弱與全然怠惰的態度活著。他認為電影能洞悉矛盾,能仔細審視那些道德與態度。
- Mar 19 Mon 2012 01:33
現代主義電影巨匠--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疏離、簡約、省略與開放式結尾,是他的現代主義風格與電影美學。
他對待電影創作極為嚴謹,力求精確完美,冷酷態度開創了新電影運動。
‧ 坎城金棕櫚獎、威尼斯金獅獎、柏林金熊獎三冠得主
‧ 影響安哲羅普洛斯、楊德昌、王家衛的影史超級大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安東尼奧尼影片中經常呈現現代社會人際關係之間的疏離與無法溝通的主題。
1935年,在波隆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因為曾經在波河工作,因此拍了《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短片呈現出新寫實主義的風格,對當地居民生活上半紀錄方式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後來安東尼奧尼的眾多作品都比較偏向「後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知識份子」的世界觀點,像是《失敗者》敘說在不同國家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敘述杜林的中產階級婦女。
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的新風格,放棄傳統的敘事手法,以一系列表面上無關的事件來表現主題,並大量運用長鏡頭。這樣緩慢的風格很容易讓觀眾沮喪並失去觀看的動力,但這樣的風格,卻也刻畫出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出現苦悶、孤獨,轉而尋求愛情以寄託心靈,卻又不得慰藉的疏離痛苦,因無形隔閡而出現的挫敗,陷入更絕望與深沈的孤獨中。
這是安東尼奧尼最著名的疏離手法,另一個在他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就是忍受倦怠。他透過忍受倦怠的主角們,在聲色滿足與物質財富追求中,度過空虛與毫無目標的人生,來刻劃人與人之間的空洞。在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派對、假期、藝術消遣的追求,都無法掩飾情感缺乏與漫無目的,性也是隨意的誘惑,這些都深深扣著都市人的內心。
「生命對我而言只意味著一件事:拍電影。」
安東尼奧尼分別在1983年、1993年以及1995年獲得威尼斯影展、歐洲電影獎與美國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他也是少數一生中囊括坎城、柏林、威尼斯影展大獎的導演。
他的影響直至今日,改變了許多人,希臘導演安哲洛普羅斯視《情事》為影響畢生創作的電影,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在自己的書中為他獻文〈藝術家的智慧〉,義大利作家安柏托艾柯在自己的《誤讀》一書中點出安東尼奧尼電影的精髓,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專文大讚安東尼奧尼,台灣導演李安更曾看他的電影看到全身發抖,安東尼奧尼也深深影響溫德斯、楊德昌、王家衛等知名導演。
【作品年表】
1943《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
1948《Roma-Montevideo》
1948《Oltre l'oblio》
1948《Nettezza urbana》
1949《Superstizione》
1949《Sette canne, un vestito》
1949《Ragazze in bianco》
1949《Bomarzo》
1949《L'Amorosa menzogna》
1950《La Villa dei mostri》
1950《La Funivia del faloria》
1950《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錄》、《愛情故事》)
1953《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1953《失敗者》(I Vinti)
1953《城市裡的愛情》(L'Amore in città,又譯為《小巷之愛》)的其中一段〈自殺的真相〉(Tentato suicido)
1955《女朋友》(Le Amiche)
◎ 1955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1957《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
1959《Nel segno di Roma》
1960《情事》(L'Avventura,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
◎ 1960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 1961英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入圍)
1961《夜》(La Notte)
◎ 1961柏林影展金熊獎
◎ 1960影評人費比西獎
1964《蝕》(L'Eclisse,又譯為《慾海含羞花》或《情隔萬重山》)
◎ 1962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 1962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1964《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
◎ 1964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5《I Tre volti》的其中一段〈Il provino〉
1966《春光乍現》(Blowup,又譯作《放大》)
◎ 1967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 1967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入圍)
◎ 1968英國奧斯卡最佳英國影片獎(入圍)
1970《無限春光在險峰》(Zabriskie Point,又譯作《沙丘》、《扎布里斯基角》)
1972《中國》(Chung Kuo - Cina)
1975《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又譯作《職業:記者》、《旅客》)
◎ 1976丹麥波迪電影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 1975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1980《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
1982《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 1982坎城影展35年度獎
◎ 1982坎城金棕櫚獎(入圍)
1989《Kumbha Mela》
1989《12 registi per 12 città 》的其中一段〈Roma〉
1993《Noto, Mandorli, Vulcano, Stromboli, Carnevale》
1995《雲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雲端上的情與慾》)
◎ 1995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2004《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2004《愛神》(Eros)的其中一段〈慾〉(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