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本事用圖4  

混合夢境與巴洛克藝術影像,先後5次摘下奧斯卡金像獎。
他的電影自在流轉,不賣弄、不炫耀、不裝腔作勢,簡言之即是天才之作。

「他非常直觀,非常原創,他是巨大的力量。真正的藝術家,
他內在的熱力會融化掉自己,然而他找得到回家的路。」

                                                                                                   ── 柏格曼評費里尼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不但是義大利著名藝術電影導演,同時也是演員及作家。他以獨特的風格聞名於世,特別是混合夢境與巴洛克藝術影像的電影作品。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也被認為是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導演之一。

費里尼一生獲獎無數,先後以編劇、導演成就提名12次奧斯卡,並以《大路》、《卡比莉亞之夜》、《8 1/2》、《阿瑪珂德》4次摘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於1993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也拿過2座威尼斯影展銀獅獎、1座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與莫斯科影展首獎。

費里尼早期是個繪畫家,後來轉而投入電影,用著他那無法被定義的定位,拍出了許多如夢似幻,也深受大家喜愛的電影。費里尼的作品都與他自身有很大關係,在獨裁統治時期的政治下,描繪出青少年將精神寄託在幻想之中,他電影帶有夢、淺意識等一些奇異風格,費里尼的作品一直被視為經典電影,也影響了後來許多電影上的創作靈感來源。

不少影評直指費里尼之所以能在影壇奠定不可動搖的地位,全在於他的「費里尼特色」,這個費里尼特色指得是:自傳因素、切身體驗與個人經驗。這3個要素讓他在電影敘事方式上呈現創新手法,並對現代主義電影造成影響。

費里尼一向聲稱自己的電影創作是根據過去的回憶來拍攝,只是他的親密好友,包括編劇皮內利(Tullio Pinelli)、札朋尼(Bernardino Zapponi)、攝影師萊東諾(Giuseppe Rotunno)、設計師費瑞提(Dante Ferretti)都堅持,費里尼會捏造自己的回憶,並加入電影的劇情中,這也就是為什麼費里尼的電影被形容是穿梭夢境與現實的代表。

1

在費里尼自己唯一出版的散文創作《虛構的筆記本-費里尼的塗鴉》中,他這樣描述他所面對的人生:「我應該有過一本筆記本……那些摘要和注意事項差不多是這樣的:在奇蹟般的寧靜中,海面上降下雪來。難以形容的堆雲,明亮的月色,夜鶯的歌聲在空中迴蕩,然後突然一片靜默。」由此可見費里尼習於將幻想與回憶,編織成迷人的夢境,這也是他電影靈感的來源。

為了處理這樣如夢似幻的「切身經驗」,費里尼的電影經常是沒有完整劇情結構的,他用非常大量的鏡頭與演員走位來表現人的情緒、心理活動、關係衝突等。因此,費里尼的經典之作《生活的甜蜜》被形容為是從存在主義的視野,審思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況,精準展現破碎、混亂、荒誕的社會形態。《8 1/2》則深刻傳達了人與人之間最隱密的關係變化。

20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這樣描述過費里尼:「即便後來他的語彙傾向於矯飾,但費里尼從沒有放棄過與大眾溝通的信念。至於他有計畫的反智作風也從不稍減:費里尼的知識分子總是絕望的,在所有例子中,比較好的是在《8 1/2》中的上吊自盡,當情況失控,像《生活的甜蜜》那樣,則先把孩子殺掉以後舉槍自戕。費里尼多次被歸入巴洛克主義,是因為他不斷強化攝影影像,想把漫畫轉為視覺。不過他腦中始終有一個像起跑點那樣精準的表現法,要找到最具溝通和表達能力的形式。」由此可以知道,為什麼多數人第一次接觸費里的電影,總會被震懾、發出不可思議的驚嘆。

費里尼從來都不是一個知識份子,他喜歡的東西都是一般義大利人所喜愛的,用台灣的說法就是:「很民粹」。但令人很驚訝的是,費里尼居然可以從很普羅、很大眾的東西中抽取他需要的東西來,帶著他的觀眾走得那麼遠。

2  

「我幾乎捏造了一切:一段童年、一個名人、某些懷舊、一些夢、一些記憶。
這是為了享有述說它們的樂趣。在我看來,述說似乎是唯一值得參與的遊戲。」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作品年表】

1945 《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編劇兼副導
1946 《老鄉》(Paisan)編劇兼副導
1948 《L'Amore》 編劇
1948 《The Miracle》 編劇
1950 《Francis, God's Jester》 編劇兼副導
1950 《雜技之光》或譯《賣藝春秋》(Variety Lights)與Alberto Lattuada合導
1951 《白酋長》(The White Sheik)
1953 《小牛》/《浪蕩兒》/《流浪漢》(I Vitelloni)
◎ 1953威尼斯影展銀獅獎(金獅獎從缺)
1954 《大路》(La Strada)
◎ 1954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 195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1954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55 《騙子》(Il Bidone)
1957 《卡比利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The nights of Cabiria)
◎ 195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60 《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 1960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 1960坎城影展費比西獎
◎ 1960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62 《三豔嬉春》(Boccaccio'70)中的一段《安東尼博士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Dr. Antonio)
1963 《8½》(Otto e Mezzo)
◎ 196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1964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 1963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 1963莫斯科電影節大獎
1965 《茱麗葉與魔鬼》/《鬼迷茱麗葉》(Juliet of the Spirits)
◎ 1965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68 《死亡精靈》/《勾魂攝魄》(Spirits of the Dead)中的一段《該死的托比》(Toby Dammit)
1969 《愛情神話》(Fellini Satyricon)
1970 《小丑》(The Clowns)
1972 《羅馬》(Fellini's Roma)
1973 《阿瑪柯德》(Amarcord)
◎ 197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1974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76 《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
◎ 1976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1978 《樂團排演》(Orchestra Rehearsal)
1980 《女人城》(City of Women)
1983 《大海航行》或譯《揚帆》(And the Ship Sails On)
1986 《金格和弗萊德》或譯《舞國》(Ginger and Fred)
1987 《訪談錄》(Intervista)
1989 《月吟》 (The Voive of the Mo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ashforward 的頭像
    Flashforward

    前景娛樂:種一片好田 吃一頓好料 開始慢活人生《小森食光/夏秋篇》4/10 料理幸福

    Flashfor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