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1 Tue 2008 11:22
羅伯台灣之行花絮-第一天到台灣
- Nov 10 Mon 2008 16:40
PK賽Part3:Anne的回應-孤僻中的合群
Marin老師問:「還有什麼理由導致我們不願意寫自畫像呢?」其中一個長得清秀又漂亮的女同學舉手回答:「有時候,可能是感到丟臉,我意思說身體和長相方面(physically)。」接下來,老師問她為什麼感到丟臉,女同學回答,因為她有一對招風耳。隔壁的男同學接著搭腔,他也不滿意自己的耳朵。
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感覺自己鼻子太大、臉太圓、身材不夠苗條等抱怨,在青少年的對話中,是很普遍的。尤其對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來說,這是他們生理與心理變化最快速時刻。而對自己身體的種種不滿,或許僅僅是表徵,背後還有一個更深的發問—自我價值的追尋與身份定位的歸屬。
人們無法停止追問自己生存的意義究竟為何?所以我們問自己:「少了我,會有什麼差別嗎?」,之所以有如此疑問,是因為內心深處渴望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期盼在同中求異,來凸顯自己的獨特之處;卻又在異中求同,渴望在群體中找到被認同的安全感,這真是個有趣的矛盾。Marin在電影的某個段落指出這個矛盾性,當一身黑色裝扮,帶著哥德式風味的(gothic)Arthur在全班面前為自己的風格辯護時,他強調其他同學應該尊重他獨特的裝扮品味,並且他認為這樣可以凸顯他的獨到之處,與其他人不同。接著Arthur說:「通常像我一樣哥德風格的人比較黑暗」。老師便問他:「這不是有點矛盾嗎?你說你們這一群人『不一樣』但同時你們又『一樣』,表示你們是『一樣不一樣』?…」這是值得玩味的段落。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說,人是「社會動物」,無法長期獨處。期待與他人區分,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或避開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另一方面,又無法將自己孤立於社群之外,努力在特定族群間爭取認同,甚至從中取暖、安頓。若我們尋見自己最美麗、真實與夢想的起飛處,且在人際互動的相處中學習社群秩序,砥礪出真誠與最美麗的自己,便能在人群之中找到自身的安頓與獨特。如我曾經一位經濟學老師所說,「我們都很獨特……就像大家一樣」(“Nous sommes uniques, comme tout le monde.”)。這看似矛盾卻又非常合乎邏輯的話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創作」,這是個令人歡喜且值得感恩的事實。珍愛自身的獨特與美好,也以同樣的從容珍惜身邊人的美麗。
- Nov 10 Mon 2008 16:33
PK賽Part3:多數就一定是對的嗎?
這個禮拜周老師又根據《小鬼》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曾經有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外表一點也不滿意:細細的腿、白嫩的肌膚、大大的眼睛、 挺的鼻子、 捲的睫毛、豐潤的雙唇、潔白的牙齒!喔!配上甜美的笑容,簡直就是完美!但〝他〞一點也不喜歡,特別是隨著荷爾蒙的增加,微凸的亞當喉結,及雨後春筍般的短髭及腳毛一再突顯〝他〞的第二性徵時,「噁」!對他來說,就是每天早上看到鏡中自己的所有感覺!
如果你是老師,你希望〝他〞當〝他〞還是〝她〞?
顯然地〝他〞是比較喜歡當美麗的〝她〞,而且很認真地考慮過變性的問題,但是身邊沒有人知道〝他〞的性向,連父母也不知道。
何其難能可貴,他的導師幫他找相關的書籍、醫學常識、及解釋變性手術的風險;甚至幫他找和他有相同困擾的朋友以及變性過的人士,來幫助〝他〞釐清他生命中最大的疑問。如果換個〝正常〞一點的老師應該會先通知他爸媽及學校輔導室,然後找個心理醫生,好好〝矯正〞他這些〝不正常〞的想法。
說實在我也不知道這位導師的做法是〝正確〞還是〝不正確〞,但看到影片中的Marin老師,處理兩性問題的方式及面對學生質疑他的「性向」那樣不慍不火的態度,並且睿智的引導學生尊重同性戀的想法,真得讓我很佩服。同樣地,那個期望自己與眾不同又一身黑龐客裝的Arthur,也是一直處於同學的訕笑與攻訐之間,好像大多數的人就是沒有辦法忍受「異己」。在我們的周遭,有如此多單親小孩及外籍新娘的小孩,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抱持偏見來對待他們,請問世界那有可能真正和平的一天!Esmeralda不喜歡法國人,也不以法國人自居,叫白人「白鬼」,歧視她的東方同學Wei,難道她的理由就比較「正當」嗎?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放棄成見?為什麼多數就一定是對的?
和那位性向不明的同學失聯一段時間後,我不知道〝他〞目前依然恨自己的身體指數有多高,只是我還是偶爾會看到他一個人刻意避開人群、失意地走著或躲在學校偏僻的角落裡,細瘦的身影,教人真的很不捨!而學校教育,又能為他帶來什麼幫助?
- Nov 03 Mon 2008 12:15
高中生的觀點:種族問題。
全球化的時代,台北也有越來越多「外國人」出現,似乎種族的融合已經稀鬆平常,甚至連我自己都覺得,如果去法國唸書,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的,但是看完這部電影時,我現在有點擔心了,雖然去過法國的朋友說那是區的問題。有一次跟法國交換學生朋友出去吃飯的時候,我們互看了對方一陣子,她忽然伸出兩手把她的雙眼拉直,對我說:「我是台灣人。」(意思是:我的眼睛很小)又說「在法國,我們叫你們『petits jaunes』。」(小黃)我愣了一下,問她那是歧視還是好玩,她說那只是好玩,但是我跟她的接待哥哥都覺得好像不是這麼簡單。
這部片也勾起我一些回憶,之前一直對種族的問題很有興趣,所以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街頭日記」,書中寫的更詳細,在美國加州長堤的青少年,連上下學都不確定自己的死活,下公車要隨時左顧右盼不是看紅綠燈或車輛,是看持槍和自己種族的人不同莫名的追殺。在片中,色彩繽紛的學生互相攻訐,又針對「白腳」老師提出了一大堆有關種族的問題,好像他們不說別的種族的壞話,他們就是白癡,沒有找機會痛罵對方,以台灣學生的角度來看說這麼多就是很白目了。
班上辯論足球的時候,摩洛哥裔的Nassim一開始只是平靜的想要表明他們國家球隊很棒,卻引來越來越多的攻訐,幾分鐘後,同學把自己的背景都帶到了班上,活像一場未正式宣戰的小型戰爭,連我們以為黑人都會是彼此的好兄弟的,Carl大猩猩和Souleymane互罵都讓我們跌破眼鏡。在法國,因為膚色的不同,他們的身份是法國國民,但是長相和名字透露出他們的祖先不是法國人。到這裡,影片才不免讓我想起前幾年,我還是國中生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因為都是台北人,家裡都「信奉」所謂的「藍」黨,而我家裡之前是「綠色」每當上公民課或歷史課談到政治時,就有一大多的瘋子出來嗆聲,這時我就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是少數,我不能說話。所以在台灣,好像也有種族歧視的現象,因為藍就是外省,綠就是本土,愛台灣。雖然台灣的種族接納度好像已經很高,還是可以看到某些不明顯的歧視,像那些亂用上課時間不想上課,亂找藍綠話題的學生。坦白說,自己也不太喜歡自己說父母或祖父母是從大陸來的人,因為他們讓我覺得不純正,雖然我媽媽也有一半的大陸血統,好像種族歧視是注定免不了的了。
之前的巴黎暴動,持續十多天之久,是因為種族及貧富差距,和法國政府對外來移民福利的減少。有一篇報導還寫道他們只要是在履歷上名字看的出來是阿拉伯裔或其他,就先刷掉,連面試機會都不給,「社會上,Ali或是Rachid是不可能和Alain或Richard享受一樣的機會。」同樣的,泰國人到台灣工作的,是否就只能當在工地裡扛重物,每天衣服髒兮兮的「泰勞」。我手上帶了一條泰皇生日時泰國人民都買來的橘色手環,泰國的朋友送的。每當有人問我它的來源時,我都興高采烈的再說一次,得到的卻有很多都是以厭惡的表情再問我幹麻戴它。還有一次在南部旅行時,我在一個餐廳看到兩個小妹妹,長的非常可愛,但是膚色好像不太樣,問了問姐姐,才知道她們的媽媽是越南人,我覺得這樣也不錯,沒有必要他們受到歧視阿!因為泰國、越南,不管哪一國來的,他們也都把自己國家的精神帶過來,例如他們比我們勤奮,還會是說超過一種語言的人呢!我们有什麼好覺得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By: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 家婷
- Nov 03 Mon 2008 10:21
PK賽Part2:Anne的回應-正統與非正統!!!???
「老師,我們學這些有什麼用?連我爺爺都不會這樣講話!」
「這是那些『布爾喬亞』有錢人才會這樣講話吧!」
當Marat老師開始教法文動詞的虛擬式過去時的變化,學生立刻反應,在日常生活裡,根本不會用這種語態來跟人說話。連被逼到牆角的Marat老師也得承認,的確是不常用,在日常生活中,大概只有一些「富貴人」(snob)才會用。
起初是學生問的問題(Esmeralda問什麼是「虛擬式過去時」),但反而老師要開始回答時,學生合起來批評抗議、挑戰老師,讓老師在鬧哄哄的批判聲中,最後只好無奈地說:「可以讓我回答你們問我的問題嗎??…莫非你們不在乎所問的問題?」。
答對了…學生問問題不一定是尋找一個解答。時常,問問題變為一個挑戰老師和批判教學內容的方式。
不過在這個混亂的場面中,Marat老師說出了一個重點:「你們還未掌握一個知識之前,就先開始跟我說這個知識沒用。」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的內容很多,但以後真正會用到的,或許只是30~40%,甚至有一些人永遠不會有機會用到30%所學的知識。但事實上,我們從小吸收這些「知識」,不僅是為了其使用性;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學習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吸收或解讀這些知識。我們可以反省這些知識的意義和使用性,可以去批評或者接收這些知識作為我們思考或表達自己的工具,也可以拒絕它們。但我們在決定拒絕一個知識之前,總得先搞清楚和理解這個知識吧?小時候學的物理、生物、數學,我現在幾乎都已忘光光了。難道這代表我當初就不應該上這些課嗎?我想,在接觸和學習掌握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我真正在學習的,就是擴張我的眼界,看見這個世界的各個面貌和各種領域。在學習種種科目的過程中,也更加了解我自己,和慢慢發掘我的興趣所在。
影片中的孩子們,大多數都是移民的後代,處於一個較貧困的環境,擁有複雜的家庭背景。有一位華人,父母親是非法移民;另外還有一位學生,母親是北非人,完全不會說法文。因此,他們在這個環境中成長,或許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屬於另一個階層或族群的文化,但難道他們沒有權利透過教育系統來認識社會的這一面貌嗎?在他們批判和拒絕這樣的「正統文化」的同時,他們其實也在思考自己的不同。但老師也沒法欺騙他們,這個就是外面的世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面貌,不認識這個文化怎麼去理解外面的世界?
周老師在文章提到:「大家都教國二生伏爾泰大師的《憨第德》作品時,[Marat老師] 卻覺得對他那些出口成”髒”的學生而言,作品還是太難」。但在影片中,我們看見有幾位學生卻反應了,老師太低估他們了。Khoumba說,為什麼法文課只讀這麼簡單的書籍,不夠正經;然後在學年末,老師問這些學生一年當中學了什麼時,Esmeralda一開始說「我什麼都沒學到啊我」,然後老師問她讀的書當中有沒有心得,她就說課堂上的書都無趣,最後她害羞地「承認」她課外讀了柏拉圖的《共和國》。這時Marat老師的表情非常非常地驚訝,下巴快掉下來的樣子。課堂上不斷挑戰與批評老師的學生,背後究竟在想什麼?或許這時,Marat老師想著:「原來他們也有興趣讀這些經典?」。聽見各個學生描述一年中學到的東西,每一個都在不同科目上有所收穫,我相信老師這時很欣慰。他或許發現,學生雖愛抱怨和批評,但不代表他們同時沒有在學習。
現在台灣教育界熱烈討論著究竟要不要廢棄文言文。法國的「文言文」其實只不過是古典文學會遇到的較「典雅」的法文,在當代文學作品仍然常出現,與現代法語相差不大,至少沒有當代中文與中國古文的相差如此大,因此法國教育部有可能問的問題,不是廢除古文,而較是爭對教的內容和目的。
周老師問「到底我們學國文是為了什麼?不就是要學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嗎?」表達自己當然是有很多方式,除了寫文章之外,我們也看見Marat老師鼓勵其中一個學生用照片展現他的自我介紹。另外,火星文,或許是年輕人的獨有表達方式。但火星文的研發出來的源頭,不就是為了跟正統教育所教導的語文區分而創造出來的嗎?
我想像,若今天課堂上,換成用火星文來教書,不僅是個很好笑的影像,且很快,這個火星文會被年輕人拋棄,他們會急速地發明出新的語文例如月星文。有了正統文化,就會自然出現反正統文化(contreculture)。
若老師想教「反正統文化」,那很它快就會變為正統文化了…革命之所以刺激就
是因為可以反抗和批評權威啊。權威輕易配合我們了,那還有什麼好反抗。多麼無聊啊。
- Nov 03 Mon 2008 10:15
[我和我的小鬼們]美國版預告片搶先看!!!
好厲害的預告片
看起來就是很厲害
美國版自己加了音樂
而且預告重新編排
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 Oct 31 Fri 2008 15:53
PK賽Part2:我們該唸些什麼書?
周老師說:
前幾天聽到國文老師講了一個趣事,說她之前某國立大學電機系的男友一直唸到博士班都未曾寫過一張卡片或文情並茂的情書給他,為了享受一丁點浪漫的感覺,他決定強迫男友寫一張生日卡送她。終於來到生日這一天,男友小心翼翼的呈上一張卡片,表情靦腆地要她回家再看。女友回到家後迫不急待拆開卡片,正打算被好好地感動一番時,卻只看到「生日快樂」四個大字,大剌剌地躺在一張卡片上,再也沒有多餘半個字!女友老師ㄧ氣之下隔天就休了這位男友!教訓是:「國文要用方恨少!」
當台灣人正在吵高中國文課裡文言文的比重時,我想全世界正面臨相同的問題:好像只有透過捍衛正統的文學,國家文化才能有系統地延綿下去!可是我心裡不禁質疑,到底我們學國文是為了什麼?不就是要學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到底是古典文學重要,還是現代文學比較值得欣賞?如果後者顯然比較貼近高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共鳴,那白話文學多點不是也很好?
我的小孩目前是公立小學低年級生,學校晨曦時間不是弟子規就是孔孟大學,其實我也很贊成經史子集詩詞之背誦,就算小朋友完全不懂自己背些什麼東西,我相信以後若寫作文,他們引經據典的能力,肯定比我強些。當然,我寫作或表達也不至於太差,但我自知不是當學者作家的料,就算有心想翻譯外文書,也自認沒有足夠的美麗辭藻來潤飾。可是,一個人的書寫能力或表達真的只靠經典名句堆砌而成即可嗎?沒有創意與豐沛的情感做後盾,能寫得出有內涵的文章嗎?!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和大鼻子情聖一樣,說出一口優美的情詩,讓每個少女情懷蕩漾?
教優秀的小孩,文言文的多少,我想應該都不是問題,因為閱讀已是生命中的一部份;但教學習成就低的小孩,讓他們理解白話文學要傳達的意思,似乎比古典文學來的更容易一些,青少年沒有人會想像古代人一樣「之乎者也」般說話,否則就不會有火星文這樣東西出現。所以我其實很贊同影片裡,François老師的作法,大家都教國二生”伏爾泰”大師的”憨第德”作品時,他卻覺得對他那些出口成”髒”的學生而言,作品還是太難。所以他選擇”安妮的日記” , 這本屬於二次大戰時,所有歐洲人的共同回憶,來讓學生認識自己、進而了解自己、定位自己,他的作法不正服膺孔子所說要”因材施教”的道理?!只是,這方面也不得不讓人捏把冷汗,因為如果老師過度主觀扮演主導學生閱讀的角色,那他剝奪學生欣賞名家大師作品又該如何定罪?
其實我不懂文言文多一些或少一些,有什麼好計較的!喜歡閱讀的人,不會因為文言文少一些就不再愛讀書;不喜歡寫作或不擅於表達自我的人,也不會因為白話文學多一些,他就突然文思泉湧,言溢於表,甚至口若懸河,不是嗎?最終
那一把尺,還是落在一線老師的手裡!至於學生能不能遇上投其所好的老師,就要靠自己燒香拜佛囉!
也讓我們等待下週一Anne的回覆...
- Oct 30 Thu 2008 17:24
我的人魚女友限時限量預售票搶購只剩最後一天
我的人魚女友跳水搶購價快來搶!!!
只賣到明天喔!!兩張360 史上最低價
明天以後就沒有拉
快來快來!!!
限時限量愛情套票組2張跳水價360元。
慶祝《 我的人魚女友》參與08年女性影展,票券搶購一空,特推出限量跳水價愛情套票組,即日起至10/31止,美人魚已經上岸,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11/1起票價即恢復套票一套兩張420元)
- Oct 29 Wed 2008 12:02
導演羅宏‧康特全台獨家唯一一場校園專題講座
第61屆坎城金棕櫚大獎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
導演羅宏‧康特全台獨家唯一一場校園專題講座
時間:2008/11/06(四)19:00-22: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與會人士:《我和我的小鬼們》(The Class)導演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廖咸浩
講座簡介:
電影一直是理解文化的最佳窗口,本屆坎城金棕櫚大獎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透過1位老師與24個學生之間的激烈互動與辨證,深刻觸及教育、多元文化、種族、全球化、身份認同、階級等議題,「教室」本就是社會的縮影,在這裡,沒有正確的答案,在誤解、挫折與鬥爭之中,人格與社會方能不斷地運作存續。
金馬國際影展即將開幕,《我和我的小鬼們》在這次參展影片中,銷售狀況突出,一天內即銷售一空,法國中生代大導羅宏‧康特特別應金馬影展與電影公司之邀訪台,與台灣大學外文系廖咸浩教授,針對當代文化、教育制度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誠摯邀請學生與熱愛電影與文化的民眾參與。
金棕櫚導演訪台機會難得,全台僅此一場,敬請踴躍報名參加。講座現場還將獨家曝光電影《我和我的小鬼們》精采片段與花絮,千萬別錯過喔!錯過這次,可要等到明年2月份,才有機會在戲院看到金棕櫚作品《我和我的小鬼們》囉!
- Oct 28 Tue 2008 17:25
我和我的小鬼們片段搶先看第一波
- Oct 28 Tue 2008 14:45
【藝術,如何與他者交往—全球/在地視野的對話與實踐】座談會
時間:2008年11月8日(六)2:30~5:00PM(2:00~2:30pm入場)
地點:台新金控元廳(台北市仁愛路4段118號2F,近仁愛路圓環)
(本座談全程以中、法文同步翻譯進行)
主持人:郭力昕(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副教授)
與談人:
- 吳瑪悧(藝術家╱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 侯淑姿(藝術家╱高雄大學傳統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講師)
- 陳泰松(藝評人)
- 黃孫權(破報總編輯╱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 羅宏‧康特(導演)
內容:
本論壇邀請到台灣當代藝術的文化評論者、藝術家、藝評人及法國導演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藉由羅宏‧康特【我和我的小鬼們】這部電影內容忠實呈現法國當前社會文化及其教育制度所面臨的挑戰,同時透過台灣當代藝術不同領域的與談人對於該片所呈現的複雜語境以及個別經驗作交叉討論,呼應2008年台北雙年展所欲探討身處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混亂狀態、複雜世界裡人們的處境與感受,延伸探討藝術如何與社會/真實世界產生連結,藉此觸發多元思考的可能性以及提昇社會正向思考的能量。
如何報名?
本論壇為免費活動,因座位有限採預約報名,請至台新基金會網站www.taishinart.org.tw 或【我和我的小鬼們】官網http://www.theclass.com.tw/下載報名表,回傳至 hsinyi@taishinart.org.tw或傳真02-3707-6958,洽詢:02-5576-1540。
關於【我和我的小鬼們】(法文片名:Entre les Murs/英文片名:The Class)
榮獲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影片中呈現出老師和學生二元對立的矛盾。當老師不再擁有昔日的威權、學生不再乖巧聽話時,教室裡會瀰漫著什麼樣的氣氛?沒有永遠的對與錯,更沒有人知道何謂「標準答案」…相較於其他法國導演聚焦於法國國內議題,導演羅宏‧康特從師生針鋒相對的精彩對話中,揭露教育制度中的弔詭與陷阱,同時觸及歷史、種族、性別、階級、文化等種種議題,呈現更具國際性視野的恢弘格局。本片導演為法國影壇最重要的新銳導演之一,其知名作品如「人性掙扎」、「失序年代」、「南方失樂園」等皆受邀參加台北電影節,頗受觀眾肯定;今年更憑著【我和我的小鬼們】帶有紀錄片風格的劇情片,擊敗許多國際知名大導演如史帝芬索德柏、文溫德斯及柯林伊斯威特等人。
主辦: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前景娛樂有限公司、法國在台協會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內容與日期異動的權益)
活動報名表下載:
- Oct 24 Fri 2008 14:01
PK賽Part1:老師說的永遠是對的嗎?
周老師說:
這個星期,我看到一位資深的導師對著一位如濱崎步般漂亮的女生發飆:「為什麼要塗指甲油?給誰看呢?沒有顏色也一樣,裙子這麼短,不怕被別人看光光嗎?」一邊扯著她脖子上的項鍊喝斥:「拔下來!」一邊眉頭緊皺,絮絮叨叨地說著:「一個女生不好好的讀書,專門搞花樣,像什麼樣子……。」
我心裡想,如果在法國,老師會管你這麼多嗎?這個學生畢了業,還會記得你教了她什麼嗎?還是只記得這場羞辱?
那個小女生順從地遵照老師的指示,拔下項鍊,拉長裙子,刮著指甲油,眼角的眼淚,還是不爭氣一滴一滴地淌下來……。
我心裡想,學生內心的傷害與服儀合乎規定,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穿的一絲不茍跟我們的人生有那麼密切相關嗎?
你多久沒有向老師挑戰他的權威性?當我們台灣人的父母,習慣在家跟小孩說「囡仔有耳沒嘴」而在學校:尊重師長、起立、敬禮、不頂嘴,是唯一美德時,這部片子「我和我的小鬼們」能帶給你多少震撼的感覺?
在法國國二的課堂裡,我們看得到垮褲、嘻哈風、細肩帶、低胸、低腰褲、搽指甲油、染髮、穿洞等等,但老師一切都不會在意,法國老師在意的是:發言請先舉手、跟老師談話用您、不要在課堂上說髒話;台灣學生不需要老師耳提面命這些東西,因為我們上課沒有人要發言,我們也不用跟老師講話,因為老師一個人可以獨白一堂課(美其名叫趕課,大家只要用力抄寫就好)更不用說髒話了!在台灣的課堂裡,我們連一句話都聽不到。
台灣這樣的學習狀況,你覺得好嗎?還是你喜歡像影片中一樣,每個學生經由與老師、同學一起討論的爭辯結果,藉由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更了解自己所學的東西,也了解自己在這世界上的位置?
老師在課堂上專心傳道就好?!因為學生唯一的疑惑就是如何把書唸好!畢竟有聯考如芒刺在背,台灣學生哪有時間討論人生的大道理,老師趕課我們聽就好了!有問題就看參考書或問補習班助教,還是硬背也可以!管他火不火星文,只要聯考不考就好!而且幹嘛逞一時之快,沒事頂嘴老師像電影一樣,我的成績還在老師手上呢!白痴才會故意跟老師作對。反正我也只跟他相處一年或三年,他教的太爛只好自認倒楣?
身為一位台灣法文老師,我知道,沒有一個教學現場可以百分之百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因為國情不同,學生程度不同,老師個性不同,表現出來的學習成效也不全然相同,但我會因為在法國課程中熱鬧的參與而感到興奮,就算其中暗潮洶湧,蘊藏了許多師生之間的角力及語言暴力,也值得。或許經由意見的交流,我們台灣學生可以學習更有主見,我們的自我反思會更為明顯,就算少學一些國學常識,少背一些經史子集,我們更認識自己想要的,進而追求自己所需的,人生不是更加無憾?別老是聽旁人教我們怎麼做!
Anne說:
八年前,我在巴黎郊區的一所公立中學念書。
當時,我剛從台灣的法國學校轉學到法國。雖然是同一個教育體系,「似乎」都是用同一個語言,但在台灣已住將近五、六年的我,發覺法國的法國學生所講的法文與台灣的法國學生所講的法文極為不同。在台灣法國學校,我們所只學習和接觸課堂上的傳統及端正的「標準法文」,同學之間的語言也依然相似。法國的學生在課堂外,發展出的「火星語」,我們卻一竅不通。
至於師生關係也有巨大差異。我第一年就親眼看著同學把生物課的老師氣到大哭停課,也看見學生與老師直接對罵、鬥嘴。我一天比一天驚嘆:哇。原來法國的學生是這樣率性,感覺沒把老師當老師。
周老師在他文章中問:「你多久沒有向老師挑戰他的權威性?」。
的確,影片中的學生,以及我的同學們,很自然自在地挑戰權威。尤其是處於這個尷尬的年齡,我們都曾經歷過這種矛盾的心態:想尋找自己個別的身分但又希望找到一個族群的歸屬感(如影片中的Arthur喜歡哥德式文化,他既堅持要「做自己」,但也說想跟其他像他一樣跟隨哥德式潮流的年輕人一樣)、渴望獨立但卻還是要靠家人和老師來進入社會。
無論是法國人還是台灣人,都有青春/叛逆期的階段,想要顛翻權威、跨越界線、打破規範;總之,只有一個意念莫名地纏著我們:to break the rules。但區別是,規範的界定不同。或許,是因著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差異,以及家庭背景和環境的區別,造成台灣的學生與法國的學生擁有不同程度上的挑戰。
老師說:既敢在課堂上與老師鬥嘴、挑戰老師的權威?
學生答:可是,親愛的法文老師啊,你不是教我們要培育自己的批判性 (esprit critique) 嗎?法國大革命不是倡導「自由、平等、博愛」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嗎?我們擁有自由,所以有權力批評和發表我們的意見(不信請參1789年人權宣言第十條!)。老師有什麼了不起,老師跟我們一樣,也是人,因此與我們平等啊,我憑什麼要聽他的。至於「博愛」(fraternité),講究的是「如兄弟一般彼此尊重相愛」(brotherly love);兄弟自然都有爭吵和打架的時候,但心底還是互相尊重和接納。
總而言之,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似乎在學生的眼中,應當是平行的關係。老師「沒什麼了不起」,且老師也會罵髒話,凴什麼要求學生不準說髒話?在影片中,Marin老師不小心脫口而罵兩位女學生「賤貨」(pétasse),用學生的語言與學生「大聲溝通」。他沒預料的是,學生卻反過來,把老師的話用來反擊和「處罰」老師。學生回罵老師「爛雞巴」(enculé),讓老師十分憤怒,指責學生都有資格罵他,反而他就不能罵學生。不過最矛盾的是,他之後又在氣轟轟的情緒之下,說「有些話,是只有老師可以說的,學生不行」。
這整個情景顯出法國教育文化的理想與實踐的矛盾。理想是,老師與學生要試著有平行的交流,可以互相尊重、平等待遇。Marin老師的作風,不是傳統老師的風格。他似乎想更接近學生,去體會他們的處竟,去了解他們的火星語,有時還用學生的語言來與他們溝通。但老師還是要求他們用「您」(vous)來稱呼他,不允許他們用「你」(tu)的稱呼;校長進教室時,也要求學生起立,為了表達尊重。舊的次序如背影還存留在新的環境中,但在學生的眼中,這些舊次序的遺留只不過是空殼了,失去了當初的內涵與意義。因為他們天天聽見並倡導的,是一個沒有上下次序的社會。
反駁為溝通的開端?
學生熱烈參予在課堂上發言。但多半的發言都是為了挑戰老師的權威和教學內容:學這個有什麼用?連我祖母都不會用這麼「古板」的法文說話,路人平常也不會用這種法文啊!有學生還嫌老師選的讀物和題材沒有趣、或者沒有深度學生的確有很強的主動性。但這個主動性似乎永遠是在與老師對立和奮鬥的過程中成全。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似乎只能用激進、對立的言語實踐。
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家Alain曾說:「思考,從說『不』開始。」(« Penser, c’est dire non. »)不僅是對權威說「不」,而是對自己的思考本身說「不」。對那些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信念對抗和掙扎,可以說是獨立思考的開端。但問題是…他們是否只為了質疑而質疑,為了對抗而對抗?Honestly, I don’t know.
- Oct 24 Fri 2008 12:08
你想近距離全天候貼身採訪坎城影展金棕櫚大導羅宏‧康特嗎?
以《我和我的小鬼們》(The Class)一片勇奪本屆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的導演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將訪問台灣囉!導演這回應金馬國際影展之邀,百忙中抽空訪台,除了與台灣電影界人士會面,更將出席多場影迷見面活動,台灣影迷將有機會一睹金棕櫚的丰采。
《我和我的小鬼們》將代表法國角逐明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更被視為入圍大熱門,各大媒體無不爭相採訪報導。如今,你也有機會近距離全天候貼身採訪羅宏‧康特,還可以與導演共同出席《我和我的小鬼們》電影首映、盛大的電影派對、精采的大師座談會、共進餐點,以及熱血的校園參訪等盛大電影活動。
現在強力徵求觀察力敏銳、文筆精闢犀利的貼身採訪記者,在導演訪台期間紀錄他的種種大件事、趣聞、花絮……。你的作品不僅有機會刊登在《我和我的小鬼們》金馬影展快報、《我和我的小鬼們》官方部落格,更將翻譯成法文,在TV5相關媒體中露出,讓世界各地的民眾都可以了解,法國之光在台灣的豐富旅程、趣事,以及台灣民眾的熱情、對電影藝術的愛好。
採訪時間:2008/11/6~11/10
採訪地點:導演「出沒」的任何地方
報名資格:
1. 擁有自己的專屬部落格,經常細心維護,最好還是個超人氣部落客。
2. 觀察力敏銳、文筆流暢,能寫出動人的採訪文章/人物特寫。
3. 具備基礎攝影能力。
4. 熱愛電影藝術:可提出曾參與的各項電影活動,如社團、電影節等。
5. 外語能力:英文聽說能力,能說法語就更棒囉!
請將個人簡歷、部落格網址與其他相關有利作品(包括:採訪文章、攝影作品等),email至info.ffe@gmail.com,或郵寄至23574台北縣中和市中和路358號7樓 前景娛樂有限公司「金棕櫚大導貼身記者徵選小組」收,如有疑問可洽詢問電話:(02)2926-2814。
- Oct 22 Wed 2008 16:44
狂賀!《我和我的小鬼們》法國票房勇破兩億七千萬。
《海角七號》在台灣賣的嚇嚇叫!遠在世界另一端的法國,也有一部片席捲當地票房,沒錯!就是《我和我的小鬼們》。
據法國發行公司統計,這部讓法國總統、學校老師都搶著看的金棕櫚大作,不但首週就搶下票房冠軍,上映三週已累計了超過6,000,000歐元的票房,換言之,整個法國已有超過百萬人次進戲院看過《小鬼》,說他是法國的《海角》狂潮,真是一點也不為過,有趣的是,兩地正夯的電影,將在81屆奧斯卡上正面對決。
電影公司更正《我和我的小鬼們》正式上映時間為明年2/20日,想欣賞這部電影的影迷還請稍待片刻!導演即將訪台,也請大家多多期待囉!
- Oct 21 Tue 2008 14:51
驚豔!俄式的黑色喜劇《我的人魚女友》
驚豔!俄式的黑色喜劇《我的人魚女友》文/蘇士尹(知名影評人)
女性影展閉幕片《我的人魚女友》(俄文原名Rusalka)真正教人驚豔,發現原來俄國也能拍出風格如此清新幽默創意十足的電影。
如果不知自己看的是俄國片,又無法辨識俄文,光是那色彩富、輕鬆活潑的片頭,當下會誤以為正在看一部西班牙電影。音樂、色彩的飽和度、運鏡方式,都有著濃濃的寓言式的幽默,尤其是美人出水圖,哇!真美,雖然是位重量級的美女,但不得不說,女人的天然曲線,還是美得教人驚豔,無怪乎那位久未上岸的水手煞到她,立即孕育了故事中的主人翁艾麗莎。
童話般的述事法,講述的卻是愛情幻滅的愛情現實。相對於艾麗莎許了大願從鄉下到莫斯科追夢,男主角卻是一個販賣擁有月球土地夢而自己卻是無夢的人,每天醉生夢死,再多的金錢再填不滿他內心的枯井;完完全全與愛作夢的艾麗莎完全相左,然也因為彼此的大不同而互相吸引,只是,就跟所有都會愛情一樣,成功男人身邊早就有了愛人……
手法是喜劇的,結局是悲劇的,典型的黑色喜劇手法,卻又在女性導演安娜‧梅莉恩 Anna MELIKIAN的運用下,透過她也透過艾麗莎這個角色,看到了天真,感受到了溫暖,甚至艾麗莎備受現實打擊的那場哭戲,都哭得那麼徹底又充滿喜感,但偏偏看不到人(因為艾麗莎穿著手機裝)只聞見那淒淒慘慘的哭聲,哭得那麼柔腸寸斷,連帶那隻手機好似著上悲傷的表情,成了一隻傷心手機。
艾麗莎這個角色非常的討喜,Mariya Shalayeva的生動演活了這個角色,而片中那個賣月球土地的IDEA也格外在現實的描述裡誇張了有錢人家童話式的夢想大騙局,全片充斥各式的寓言,也講述著「心想事成」這個不能濫用的心願,並巧妙的把俄國文化與社會現態融入片中,一改以往俄國電影的苦悶,而顯得豁達而溫暖。
http://blog.sina.com.tw/womenfestival/article.php?pbgid=40388&entryid=582673
- Oct 21 Tue 2008 11:44
奧斯卡指標部落格給了「我和我的小鬼們」幾近滿分評價!!!!!
奧斯卡洛杉磯指標blog之ㄧ給了小鬼三顆半星(滿分四分)評價!!!
Blog影評在倫敦影展的最新影評!!!
"Marin 老師 努力讓課堂成為一個民主多元的學習空間
這部好笑 熱情 勇敢 的電影 也創造出了一個民主多元的電影空間!"
"這部令人愛不釋手的金棕櫚獎得主 很明顯的是奧斯卡外語片的大大熱門!"
REVIEW: “The Class” (***1/2)
Posted by Guy Lodge · 7:43 pm · October 20th, 2008
BFI London Film Festival
“We could have ended up making a leftwing ‘Dead Poets Society,’” states star and co-writer François Bégaudeau in the press notes for “The Class,” Laurent Cantet’s exhilarating Palme d’Or winner ( and a surefire frontrunner for the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Oscar). “That didn’t seem amusing to us at all.”
Too right. Few settings are as simultaneously overworked and under-thought in contemporary cinema than the psychological (and occasionally physical) battleground of the high school classroom. From “The Blackboard Jungle” and “To Sir, With Love,” through to “Dangerous Minds” and that aforementioned Peter Weir schmaltzathon, the ‘inspirational teacher’ movie has become a sub-genre in itself,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diagramma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fortable liberal homilies.
Two years ago, Anna Boden and Ryan Fleck’s “Half Nelson,” about a dedicated history teacher who just happened to be a crack addict, introduced some darker notes to the formula, which has now been completely reconfigured by “The Class,” an astonishing, one-of-a-kind work that is effectively the last word in the classroom genre.
- Oct 20 Mon 2008 17:19
法文老師PK中法混血台大研究生
老師怎麼說?學生怎麼說?
法文老師PK中法混血台大研究生
本屆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揭露教育制度中的弔詭與陷阱,討論了歷史、階級、種族、性別、文化種種議題。片中法文老師與一群國中學生之間犀利尖銳、針鋒相對的互動,精采程度完全不亞於武俠電影的刀光劍影。
儘管這裡是台灣,並非法國,但導演羅宏‧康特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電影故事中的全球性視野與普世價值,這部法國電影中的許多情節,都反映、對照出台灣的教育現況,提供我們許多借鏡與檢討的空間。
過去的校園電影常常強調老師的個人魅力,例如《春風化雨》系列、《GTO麻辣教師》等,但《我和我的小鬼們》卻反其道而行,同時呈現學子反叛性的正面意義,以及老師面對問題時的無能為力,師生雙方的故事同樣精彩,絕對顛覆你我對校園電影的想像。於是我們特地邀請到兩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老師與學生參與PK賽,一場網路上的《我和我的小鬼們》即將上演。PK規則如下:
老師怎麼說?
每逢星期五將公佈台北市立永春高中法文老師周瑩琪觀賞《我和我的小鬼們》後所激發的一連串心得,每週將就劇情發展與周老師在法國求學與台灣上課的實際情況,規劃一個主題進行剖析。
學生怎麼說?
中法混血,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學生代表Anne,則將在每個星期一,就前一禮拜周老師所拋出的議題與觀點,以學生的角度加以回應,由於Anne擁有在台灣與法國生活、求學經歷,不但能夠理解電影中學生的心情,更能以台灣學子的角度,陳述本地學生的情況與處境。
透過兩人生動的表述,想必能夠激起豐富的火花,非常歡迎網友加入討論,表達你們在學校裡的經驗,讓更多人可以知道老師與學生的心情!
人物介紹:
老師代表-周瑩琪
法國學運那年出生,是暴躁但積極的牡羊座,愛學生不愛小孩,偏偏生了3個寶貝兒女。最愛跟老公騎重型機車四處趴趴走,周老師說她超好命,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大家跟她一樣好命。
師大英語系畢畢後前往法國深造,取得都爾大學法語教學碩士,中央大學法文實習輔導老師,曾任教於淡水國中及師大法語中心。2005年當選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現任台北市立永春高中法文老師,活潑生動的教學風格讓媒體爭相採訪,有圖有真相:http://tw.myblog.yahoo.com/jw!Xk2_f0CUQUXb7jxhq.p5rq52/article?mid=176
學生代表-金芙安
金芙安,法文名字為Anne Guinaudeau,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台灣人,兩人既不是在台灣相遇也不是在法國相遇,而是在日本認識結婚,生出了Anne這個既「不台不法」、又「很台很法」的小貓頭。出生至今,已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二十五歲),一半的時間住法國(幼稚園一年、小學兩年、國中兩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半的時間住台灣。於是,Anne從小最常被問的兩個問題是:「你認為你是法國人還是台灣人?」與「你比較喜歡法國還是台灣?」
Anne現在就讀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Anne表示:「或許是上帝早已為我預備的道路,我自己成為了自己的最佳研究題材,透過雙重身份的經歷來探討異文化之間的對話。」Anne最大的興趣就是看書和愛她身旁的人。最愛看的書?聖經、童書以及歷史書籍。最崇拜的人?耶穌。最愛法國還是台灣?兩者都愛。究竟是法國人還是台灣人?皆是、皆非。
《我和我的小鬼們》部落格PK賽正式開跑……
- Oct 18 Sat 2008 16:28
2008金馬影展預告-小鬼也在裡面喔!金馬小鬼瞬間秒殺
金馬影展已劃完的場次
11/6 19:10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11/6 19:20 停車
11/7 19:00 我和我的小鬼
11/7 19:10 血色入侵
11/7 19:30 陌生女子的獨白
11/7 22:00 搖滾吧!爺奶
11/8 11:00 一百口書釘
11/8 13:40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11/8 17:00 充氣娃娃之戀
11/8 19:50 時間殺人
11/8 19:50 我和我的小鬼
11/8 22:30 怕黑怪談
11/8 23:30 東京狂想曲
- Oct 18 Sat 2008 16:01
聞天祥老師噴淚大推薦-「我和我的小鬼們」
金馬影展教育五次方一定要看
聞天祥老師噴淚大推薦
2008金馬影展選片指南:教育五次方〈一〉 from goldenhorse-tpe on Vimeo.
>聞天祥老師相關推薦活動頁面請見
- Oct 16 Thu 2008 15:35
全方位的小鬼男主角:佛杭蘇瓦.貝加度
小鬼男主角、小鬼編劇、小鬼原著都是同一人!
佛杭蘇瓦.貝加度,西元1971年生於法國盧松 (Luçon, Vendée),是位作家與記者,90年代還曾參與龐克搖滾團體「Zabriskie Pont」,獲得文學學位後,在巴黎的一間高中任教。2003年,貝加度出版了第一本小說《Jouer juste》,因為對音樂的喜愛,2005年,他更出版了一本關於滾石合唱團主唱Mick Jagger的小說《Dans la diagonale and Un démocrate, Mick Jagger 1960-1969》。電影《我和我的小鬼們》的原著《Entre les murs》(危牆之間)是貝加度在2006年所出版的第三部作品,讓他榮獲法國文化電台與Telerama雜誌合辦的文學大獎,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
除了專職小說家,佛杭蘇瓦.貝加度也參與不少電影工作,他至今仍是《花花公子》(Playboy)法文版的特約影評,之前也為知名法國電影刊物《電影筆記》撰稿。2007年,他與導演羅宏.康特合作,將自己的作品《Entre les murs》改編成劇本,並領銜演出故事中的主人翁-國中導師,細膩真實的觀察與詮釋,佛杭蘇瓦.貝加度實為《我》重要的靈魂人物。
歷年作品:
Jouer juste, Éditions Verticales, 2003
Dans la diagonale, Éditions Verticales, 2005
Un démocrate : Mick Jagger 1960-1969, Naïve Records, 2005
Entre les murs, Éditions Verticales, 2006
Collaboration for Débuter dans l'enseignement : Témoignages d'enseignants, conseils d'experts, ESF, 2006
Collaboration for Devenirs du roman, Naïve Records, 2007
Collaboration fpr Une année en France : Réferendum/banlieues/CPE, Gallimard, 2007
Fin de l'histoire, Éditions Verticales, 2007